德州撤地建市20年:粮食总产从369.4万吨到866.5万吨

    “粮食产量越来越高,农民种粮的劲头越来越大了。 ”3月21日,武城县武城镇东小屯村,50岁的种田“老把式”李庆双说。谈起20年来粮食生产的变化,李庆双有说不完的话。据他回忆,上世纪90年代,小麦每亩产量仅有七八百斤、玉米产量每亩八九百斤。农民每年夏收后要交公粮,年终要交提留。 “一年下来,只能满足自食口粮,没有多少余粮可卖,想靠种粮食挣钱根本不可能。 ”因种植面积少、单产低,全市粮食总产量呈下滑趋势,1995年,全市粮食总产量为369.4万吨。
    借助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的东风,2007年,我市开启创建地级吨粮市、粮食高产创建等活动,粮食高产创建被列为“一把手”工程,纳入全市科学发展综合考评体系,明确提出要人给人、要钱给钱、要政策给政策,全力扶持粮食生产。
    从缴纳“皇粮国税”到“拿钱种地”,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全市粮食种植面积持续扩大,农机农艺、良种良法的应用,也让粮食产量持续提高。至2009年,全市粮食总产达到144.24亿斤,小麦、玉米两季单产合计1061.4公斤,成为全国首个整建制 “亩产过吨粮、总产过百亿”的地级市。
    看准了规模经营的效益,2013年,李庆双和村里11人联合出资成立了武城县为民粮棉种植专业合作社,流转1700亩土地,投入200余万元购置了大小型拖拉机、玉米联合收割机、小麦联合收割机及其他配套机械。 “去年全年,合作社粮食总产量近440万斤,净利润100余万元。这要放在20年前,想也不敢想。 ”李庆双说。
    2014年,我市粮食总产量达866.5万吨,是1995年的2.35倍,实现“十二连增”,连续六年“亩产过吨粮、总产过百亿”,第四次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市。齐河县20万亩粮食增产模式攻关核心区全年粮食平均亩产1502.3公斤,率先在全国实现大面积吨半粮。□本报记者 邓静 本报通讯员 王玉磊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