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获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 幸福建设的“德州路径”

宁津县宁城街道开泰社区居民在社区广场健身。 记者 邹斌摄

幸福德州建设经过4年多的深入推进,已形成一套独具特色的创建体系,人民群众幸福指数大幅提升,我市两次获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
3月19日,记者走进德城区新湖街道柴市社区居民董世山家中时,他正帮别人义务修理电器。谈起自己的生活,董世山脸上溢满了幸福:“自己是残疾人,社区居委会和附近居民对我伸出了友爱之手,不仅帮我办理低保,申请了廉租房,还为我缴纳了每月500多元的养老和医疗保险费,解除了后顾之忧,所以我也要尽自己所能帮助其他人。 ”
2011年,我市在全省率先提出建设幸福城市,把幸福德州建设作为新一届市委、市政府的执政追求和570万人民的共同目标,以发展创造幸福、以幸福评估发展,让人民群众在辛勤劳动中创造幸福、在人人参与中共建幸福、在成果分享中体验幸福。

两获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

幸福是什么? “幸福就是富足感、稳定感、安全感、成就感、舒适感、归属感。 ”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吴翠云说,“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阐述‘中国梦’,勾画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唤起了全国民众对幸福未来的美好憧憬。我们推进幸福德州建设,与‘中国梦’主旨同一、目标同向,就是要靠辛勤劳动,共同创造中国梦的德州篇章。 ”
4年来,市委、市政府坚持把幸福德州建设融入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各个方面,动员全市上下群策群力、大胆实践,探索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幸福建设路子。 2012年和2013年,我市连续荣获“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称号。
——在建设内涵上形成了 “六感”共识:发展经济、增加收入,让人民群众有富足感;安居乐业、衣食无忧,让人民群众有稳定感;公平正义、安定有序,让人民群众有安全感;实现自我、受人尊重,让人民群众有成就感;环境优美、生活方便,让人民群众有舒适感;崇文尚德、守望相助,让人民群众有归属感。
——在指导思想上强调六个同步:富民与强市同步谋划、经济与民生同步建设、城市与农村同步发展、生态与生产同步优化、民主与法制同步推进、个人与社会同步提升。
——在推进措施上坚持四项原则: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民生民本导向、坚持实事求是务实推进、坚持统筹兼顾共建共享。

——在重点保障上加快实现“十有”目标:学有所教学有优教、劳有所得劳有多得、病有所医病有好医、老有所养老有颐养、住有所居住有宜居。

让群众来定义幸福

把幸福的定义权交给群众,才能激发公众参与感。4年来,市委、市政府坚持以群众意愿为导向,最大限度地汇聚群众的智慧和力量,使幸福创建活动成为尊民意、顺民情、解民困的惠民过程。在幸福德州建设实施意见制定过程中,先后召开各类座谈会400多个,并在市内媒体公开评议,参与者超过30万人次。
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连续两年开展居民幸福感满意度问卷调查活动,多维度、多层面、多视角反映民众的幸福感,2013年和2014年全市居民幸福感满意度问卷调查平均得分分别为87.685分和88.886分,并将调查问卷中基层干部群众反映的意见建议纳入教育实践活动整改范畴,为丰富路径、修正决策、改进工作提供了翔实依据。
积极搭建幸福社会管理平台,以幸福社区、幸福企业、幸福学校、幸福家庭创建为引领,制定完善了创建标准和考核目标,及时总结典型、宣传先进,极大地激发了全市上下的创建热情。

幸福指数不断提升

“俺也不知道啥叫幸福指数,就是感觉现在生活比以前方便了、舒服了。原来生病得跑到几十公里外的县城,现在社区服务中心就能解决。出了楼门口就是花园,洗澡用上太阳能,做饭用上天然气,取暖用上地热泵。”3月19日,齐河县刘桥镇洪州社区居民李德荣说。
4年来,我市坚持以改善民生为主线,让人民群众分享到更多改革发展成果。2011年以来,全市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实现4年翻番,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续3年保持了10%以上的增幅,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已连续5年高于GDP、连续6年高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年均增长15.6%,企业退休人员及社会优抚人员工资或待遇实现“十连涨”。
4年来,民生支出年均增幅30%以上,去年民生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达到62%。中小学和幼儿园办学条件不断改善,群众看病成本持续降低,城乡居民养老医疗保险制度实现全覆盖,农村“五保”、城镇“三无”老人集中供养率均达到70%以上。深入推进两区同建,成功获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和全国现代农业示范区。全面实施 “四德”工程建设,扎实推进“乡村文明行动”,城乡文明程度明显提高。□本报记者 杨德林 本报通讯员 杨玉娟 王业婷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