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加群众富足感:家底厚实 笑脸增多

    前不久,禹城市十里望回族镇南营村村民戎振强花6万元买回一辆私家车,他说买车在过去是新闻,但现在“不算事儿”。近两年,南营村凭借发展养殖业,大批村民过上富裕生活,全村购买的各类轿车多达60辆。
富在群众“钱包”中——
城乡群众收入连涨 就业创业屡创新高

    禹城市莒镇乡,村民王兰勇看着熟透的玉米棒把玉米秆压弯了腰,脸上笑开了花。王兰勇今年承包了100余亩地种植粮食,据他估计,今年的收入至少在20万元以上。
    在通裕集团有限公司,参加工作才5年的张军超和妻子刚刚购买了一套住房。张军超买房的底气来自企业丰厚的薪酬,作为公司研发骨干,目前他的月薪超过6000元。
    渐渐鼓起来的“腰包”,是富足感最直接的来源。今年上半年,德州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184元,农民人均现金收入6033元,分别增长10%和13.7%,增幅均居全省第二位。城乡群众收入的增长,来自就业岗位的增多,也来自创业群体的增长。如今,不论在城市还是乡村,越来越多的德州人开始选择自己当“老板”,今年以来,全市新设立登记的企业数量同比增长高达101.5%。顺应这一潮流,我市积极推进“百千万”技能人才提升计划,针对青年、妇女、残疾人等不同人群开展创业就业服务。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发放妇女小额贷款14.6亿元,扶持2.3万名妇女创业,带动11.5万名妇女就业。
    在农村,致富的机会已经送到农民的家门口。随着两区同建的深入实施,一个个新兴的产业园区与居住社区相继崛起,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如今,全市40余万农民在“上楼”的同时实现了就地转移就业。
富在政府“账本”上——
地方财政持续增长 民生支出优先保障

    从2011年的95.06亿元到2012年的120.2亿元,再到2013年的150.02亿元,我市财政“账本”上的数字一直保持高速增长。今年,这一数字还将实现更大突破:根据市财政局的数据,今年1至8月,全市已实现地方财政收入117.6亿元,增幅列全省前5名。
    建设幸福城市,经济发展是基础。今年以来,面对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严峻局面,市委、市政府高点定位、超前谋划,经济建设稳中求进、进中求好,主要经济指标保持持续健康较快的增长势头,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等多项指标增幅稳居全省前列。更加可喜的是,在总量迅速增长的同时,财税结构不断优化。 2011年,我市地方财政收入的非税占比接近30%,而今年前7个月,该比重已经降至25%以下。
    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为民生改善打下了坚实基础。 2011年以来,全市民生支出年均增幅始终保持在30%以上,2013年民生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重高达61.9%,这些都让群众的生活一天比一天过得踏实。
富在企业车间里——
产业渐成体系 项目支撑发展

    9月21日,第四届中国·德州太阳能开发利用博览会圆满结束。会上共签约项目88个,其中投资项目46个,合同金额454.3亿元;签订产品购销合同42个,成交额44.7亿元。
    项目建设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市民增收的保障,我市始终把招商引资摆在重要位置,近两年全市每年均有数以百计的大项目落地。今年前8个月,全市先后有张江高新科技产业园等353个重大项目开工建设。与此同时,众多本土企业不断在技术改造、产能扩张上追加投入。截至8月末,全市年初确定的338个重点技改项目已全面开工。
    新项目拔地而起,产业体系逐步健全,全市十大产业出现多个千亿级产业集群。陵县将传统的纺织产业提档升级,成为国内举足轻重的新型纱线生产基地;武城县依托玲珑轮胎这一龙头项目,当地汽车零配件产业迅速整合。年初,市委、市政府力推47个工业产业基地建设,目前已有1000余家规模以上企业在基地落户。
    当我们把视角转向骨干企业,“群山无峰”的窘境正在扭转:今年7月,华鲁恒升首次跻身全国企业500强;上半年,星光糖业主营业务收入首次超过50亿元。截至今年7月末,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至3435家,利税总额同比增长12%。
    □本报记者 杨德林 王贺 本报通讯员 赵帅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