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原韩庄村的“挑杆井”

挑杆井(资料图)

□宫玉河

随着黄河水提供的灌溉之利和自来水的普及,曾经在农业生产和城乡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井已经罕见了。然而,自古以来,井和人类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无形中形成了浓浓的井文化,例如“背井离乡”“井然有序”“临渴掘井”“古井无波”等成语和典故就是井文化的体现。在平原县城南26公里、张华镇西南6公里处,有一个叫韩庄的村子,一口古井被完好保护下来。

古井位于韩庄村前街中段路南,青砖砌就,井深10米,井口直径2.5米,水质清澈甘甜,人称甜水井,也叫“挑杆井”。此井即便是村中最年长的老人,也不知道是哪一年所建,又是哪一年在井口安了挑杆。此挑杆初为木质,长约10米,后换用铁管,以一根高3米的木杆为支点,挑杆一头加铁或石配重,另一头拴长绳系上钩子挂水桶下井取水。

上世纪80年代以前,人们用挑杆将水桶打满水后,用扁担挑回家。80年代以后,家家户户在自家院子里打了简易压水井,“挑杆井”基本闲置下来。1998年,村里组织人力对古井整修清挖过一次,3米以下的井壁未曾动过,很好地保留了古井原貌。2011年,村民韩洪光出大头,村民出小头,全村人集资用上了自来水,“挑杆井”更失去了用武之地。几年前,村里围绕古井建起了砖围栏,把井口用两块水泥石板覆盖起来。旁边的挑杆,也被用铁丝网围了起来。

挑杆古叫“桔槔”。在古代,人们只能“凿井抱瓮而灌”,生产效率十分低下。后来,人们发明了桔槔提水灌溉。桔槔是用一长一短两根直木做成,一根短木竖在井边或河边,一根长木用绳子横挂在竖木上,横木两头一端系重物,一端系长绳、挂钩。汲水时,把长绳一端挂上水桶,让水桶入井中灌满水,然后把绳子放松,依靠另一端的重物压力,将水桶提至井口或岸边,所谓“引之则俯,舍之则仰”。另外,还可以借助井边的树木为直木,只要用绳子和一根横木就可以当作桔槔了。桔槔又名“桥”,桥身是横木,一头是重物,一头是水桶,十分形象。

据了解,春秋战国时,人们已经熟知并利用桔槔的杠杆原理了。

韩庄村建于明建文年间,原名刘集寨。后因疫病等原因,村子日渐萧疏。清乾隆年间,韩姓从山东乐安(今东营广饶市)迁移至此落户,人丁兴旺,遂以姓氏命名为韩庄村。

如今,井和人们的生活渐行渐远。然而,多少代、多少年积淀的井情结、井文化,却如经年美酒,愈加醇厚绵长。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