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凤春
看了这个题目,人们可能会纳闷儿:“烽火”是什么?为什么要追寻?
“烽火”是一张报纸,是抗战时期中共冀鲁边区工委机关报,也是德州这片大地上最早的党报。
1990年3月,我调入了刚刚成立一年多的德州日报社。可能是由于我在以前的工作单位编写过《德州市二轻工业志》的缘故,进入报社后赵连起总编交给我一项任务:省里要编纂《报业志》,我们要为其编写《烽火报》和《德州日报》的条目。由于《德州日报》创刊时间短,情况非常清楚,此条目编写简单容易,了解、编写《烽火报》的情况自然成了工作的重点。
我找有关部门人员座谈,并到了《烽火报》出版印刷地之一的宁津县王德普村采访,了解到《烽火报》背后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烽火报》诞生于抗战时期,面对敌人的疯狂围剿破坏,报社社长兼总编辑傅国光,李亚民、王晋山,甚至王德普村村民刘秀英等,先后为保卫《烽火报》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尽管如此,报社的同志们转战于宁津、乐陵、庆云、盐山,甚至渤海边的小渔村,成为一支打不垮的“烽火”铁军!
我联系到了傅国光的继任者、《冀鲁日报》主编、《渤海日报》首任总编辑戴夫等老同志,他们来信详细介绍了《烽火报》《冀鲁日报》和《渤海日报》的创办和发展情况(非常可惜,戴夫等人的信件在报社后来搬家时丢失了)。1991年6月,《沧州新闻志》编辑室主任、《沧州日报》的老编辑李继光先生专门送来了他们刚出版的《沧州新闻史料1903—1949》和《当代沧州新闻界名影录》两本书,书中的回忆文章和新闻人物小传使我进一步丰富了对《烽火报》的认识。
“烽火”是一张报,却又不仅仅是一张报。特别对于我们——党报的新闻工作者来说,她更是一个英雄的群体,一面光辉的旗帜,一种伟大的精神!渐渐地,一团熊熊燃烧令日寇心惊胆战的“烽火”、一个英雄的“烽火”群体在我面前清晰起来。
1993年底,《山东省志·报业志》出版,我们编写的《烽火报》和《德州日报》两个条目收入书中。同时我们还为《渤海日报》条目的编写提供了一些资料。虽然圆满完成了任务,但心中始终有一个遗憾:采访中没有见到《烽火报》的样报,只是在《沧州新闻史料1903—1949》一书的封底上看到了半张非常模糊的报影。
时间来到2020年,《大众日报》记者朱殿封创作的40多万字的长篇报告文学《红旗飘飘——来自冀鲁边区的报告》出版了。在书中,我终于见到了《烽火报》这张清晰的照片,这就是80多年前令日寇心惊胆战、多次围剿欲除之而不能且愈围剿发展愈强大的《烽火报》!
今年,报社要建报史馆,《冀鲁日报》《渤海日报》《德州时报》等报纸的原报或图片都找到了,唯独缺少《烽火报》的报样,她可是德州大地上第一张我们党的机关报啊!我突然想起了《红旗飘飘——来自冀鲁边区的报告》一书,于是连忙联系了殿封老兄说明情况,他很快将珍藏的《烽火报》照片无私地发给了我。在《德州日报》报史馆落成之际,我真诚地对他说一声:“谢谢!”
建报史馆,这是一件大好事。35年来,《德州日报》记录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特别是德州发展的每一个精彩瞬间。在这些精彩瞬间里,《德州日报》的身影不可或缺,因为在德州的发展中,她不仅是忠实的记录者,也更是积极的参与者。所以,《德州日报》的发展,太应该留下自己的历史记录。我们建报史馆,不仅是对历史、文化的传承,也是为了更好地对党报精神和作风的传承。不忘初心,才能勇毅前行!
第24个中国记者节就要到了,今年11月1日又恰逢《德州日报》创刊35周年,《德州日报》报史馆也建成开馆。在这喜庆的日子里,衷心地祝愿《德州日报》越办越好,我们的新闻事业不断发展壮大!
35周岁,徳报正青春!
(作者系德州日报社原编委、编辑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