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晨刊风雨路

□郑金强

时间过得真快,不知不觉间又过了5年,脑海中30周年社庆的场景还未散去,这又迎来35周年社庆活动。在这个难得的日子,作为一个老报人应邀说几句话。

我是2001年正月十六正式调入报社,开始从事办报工作的,干了十年退二线,至今算来,退出编辑岗位已13年了。虽然已退休,但是没离开报社的环境和相关工作,总觉得天天有干不完的事儿,因此老同志们戏说我是“爱操心委员会委员”“管闲事儿办公室主任”……

就说说我参与《长河晨刊》编辑过程的点点滴滴吧。2001年初,报社党组研究决定,由我来接

替分管德州日报社《长河晨刊》的编辑工作,这是我来报社后的第一份业务工作,当时感觉有些压力,主要就是半路出家,没干过这行,处于“不懂”的状态,不知道怎么干,更不知道怎么干好。于是我翻了翻往期,总共才出版了132期。从这132期中学习,找找规律和特点。又择机与编辑部的同事一起到《淄博晚报》《烟台晚报》去考察学习了一趟。回来后,思路有所清晰了。之后的一年多时间里,无论是去哪里出差,第一件事就是关注当地的报摊,买些有特点的生活类报纸拿回来供大家参考。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与思考,怎样办好晨刊就有了新的想法。

一是改出一个有视觉冲击力的版式。于是就由对开4版中的一个版改成了4开16版(俗称小报),这时读者反映是版式新、栏目多、内容多、看点多,很受欢迎。时间不长,在全省各地市报中引起了仿效。但受到了上级主管部门批评,要求整改,之后版式从4开小报又改回到对开大报,一晃几年下去了。再之后,全省的报纸副刊都改成了4 开小报,原因是新闻管理因势利导,放宽了。

二是抓曝光增加晨刊的影响力。这一点是有些难度的。曝光什么要选准。要围绕市里的重点工作,围绕社会舆论中心,围绕市民生活主题去找问题,去鞭挞丑恶。经过大家慎重选择,时不时地搞一点曝光,达到了增加影响力、推动社会进步的效果。

三是让舆论引导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抓手。为了提高晨刊的内在质量,在文章的观点上下功夫,这是内涵所在,无论上版的哪种文体哪类文章,首先要把控其观点是否正确,是否积极,是否有引导力;其次要把控其观点的可操作性。泛泛的、不痛不痒的观点皆属被摒抑之列。由于这种编辑思想渐渐深入人心,连续几年推出了不少有影响、能推动工作且被市委书记、市长批示作为工作参考意见下发全市推广的好文章。如《走笔俄罗斯》一文“莫斯科的城建风格是‘林在城中,城在林中’”就成为我市园林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再如《文化需要表现》一文“怎样表现好一个地方的文化存在”成为我市建设文化高地的指导意见,在正确意见指导下,一个个文化景点应运而生。

办刊并不只是一帆风顺一路凯歌,其中也包含着风雨交加惊心动魄。记得有一年一篇散文涉及到敏感问题,观点把握失当,被省新闻审查机构发现,领导批示责令我们整改,这事儿也给德州的形象带来了不良影响,想想就惭愧啊。这也给我敲响了警钟,一个人要有责任心。同时,办报必须把讲政治放在第一位,办报无小事。从小处说,办错了,惹出麻烦,闹出笑话;从大处说,办不好,办不了,影响中心工作。进了报社,就是党的工作机器上的一颗螺丝钉,就是党的一份工作的操作手。时刻警觉,一是别出错,二是挖空心思出高水平。

“路漫漫其修远兮。”经过十多年的锻造,《长河晨刊》有了成熟的人员队伍和完善的编辑理念,于2010年底开始过渡,华丽转身成为《德州晚报》。

(作者系德州日报社原党组成员、副总编辑)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