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君梅
儿子今年27岁,正在一所老牌工科学校攻读博士学位。我这里要写的他的“功课”不是学语数外,也不是做实验、写论文,而是发面蒸馒头。从四五岁的小男孩儿到20多岁的男子汉,这始终是他的必做功课。去年11月份,因为疫情,他比往年早一些回到家里。这两个多月里,他包揽了发面蒸馒头的活儿,而且还刷锅洗碗。
儿子四五岁时,像其他孩子一样,喜欢玩泥巴、捉迷藏……后来,每当我和面,他就在一边好奇地看。给我要一个小面团玩。再后来,我就给他一点面粉和水,教他和面的方法。很快,他学会自己揉面团了。当他第一次把面揉成团的时候,欢快地叫喊起来。家里来客人时,我便向客人夸他会揉面蒸馒头,这让孩子分外高兴。
曾经,儿子回农村和奶奶住了一段时间。左邻右舍做面食是常事儿,所以这个小不点儿就养成了爱串门的习惯。要么去帮这家揉馒头,要么帮那家去包饺子。有一次,我回老家看儿子,发现他没在家。过了半小时,邻居奶奶端着一碗饺子,领着他回来了。一见面就对我夸奖:“这孩子,忙活了一个多小时,擀面剂子,那小面团揉得可匀了,擀得还圆呢!”
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儿子一直在周末帮我做饭。我工作忙,只要交代给他,他会耐心地完成,特别高中阶段,他发面、蒸馒头的技术达到最佳水平,揉得面团光滑细腻,连面盆也洁净如新。
一天,儿子和伙伴聊天,他问他们蒸馒头了吗?在伙伴们一片惊奇和笑声中,他终于清楚了全班只有他一直从事这项劳动,而且一做就是十几年。回家后他问:“老妈,为什么让我学习这个活,别的男生都不做啊!您还一直夸我,让我误以为自己比其他人做得好,原来根本没有男生做。天哪,我服了老妈您!”我对他说:“儿子,你可知道,过日子的烟火气,食物的香气,家人的和气会让一个人经受得起磨砺,在生活中有坚持、会微笑……”
一项本领,说不定在何时会闪光。考研面试中,儿子去中国海洋大学面试,在自我介绍中他说到自己会发面蒸馒头。评委老师很惊喜,让儿子从化学的角度对馒头的原理进行了分析。那次面试,他特别高兴,对蒸馒头有了更深的体验。
那一个个再平常不过的圆圆的馒头,有着淡淡的光泽,散发着柔柔的清香。轻轻压一下,会反弹、复原,依旧饱满、光滑。20年的蒸馒头过程,锻炼了孩子的心性。儿子,一个普通的男孩,从本科到硕士再到博士,专业换了又换,从矿业到材料再到化工,儿子不停地赶路,不停地学习,不停地适应改变。读博做实验,儿子开始并不适应,但进步很快。做实验需要的素质之一是对细节的慎思。他说,一个把馒头做出水平的男生,一定能把实验做精细。
感谢那小小的馒头,成就了儿子的学业和人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