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资数万元资助困难学生完成学业、连续25年开展公益讲学、投身乡村文化振兴事业……沈仁强家庭是一个注重家风、家教、文化传承的大家庭。他们共同努力,不仅帮助了很多孩子成才,而且通过传播正能量,弘扬优秀中华传统文化,为发展乡村文明,做出了积极的贡献。2022年5月,全国妇联授予齐河县沈仁强家庭第十三届全国五好家庭荣誉称号。
孝老爱亲,传承好家风
沈仁强出生在晏北街道义和村,是齐河县委党校副校长、高级讲师,他的妻子高文青在县第三中学担任历史老师。平日里,他们无论工作有多忙碌,对家里老人的照顾却从未打折。
沈仁强的祖母瘫痪6年,其间,沈仁强和妻子每天端屎端尿,帮助父母为祖母养老送终。2009年,沈仁强的母亲腰椎滑脱,做腰部手术在床上躺了3个月;父亲2018年得脑梗两次住院,他们白天晚上轮流陪护;2019年暑假,沈仁强的岳母在齐鲁医院被诊断为肺癌。除了孝敬父母,沈仁强和妻子还帮助婶婶照顾患有20多年糖尿病的叔叔。
为了解除老人晚年的孤寂,他们在暑期用轮椅推着老人到各地旅游,由于老人行走不便,夫妻二人常常背着一百六十多斤的老人上下车。结婚28年来,沈仁强和妻子高文青在照顾老人、出钱出物等方面,为弟弟妹妹做出了榜样。在他们的带动下,全家形成了孝老爱亲、团结互助的良好家风。
“我的父母虽然是农民,但我的成长离不开他们的教育。”沈仁强告诉记者,虽然他的父母文化水平有限,但他们言传身教,引导孩子们孝敬父母,尊敬长辈。他们用“第一碗饭必须端给老人”“见人要热情打招呼”“倒水后壶嘴儿要冲着自己”等最基本的礼仪,给了孩子们最好的启蒙。
扶贫扶志,义务讲学25年
1993年,沈仁强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县实验中学担任高中历史教师。他发现,班上的座位总会时不时空出几个。经过了解得知,很多学生因为家庭困难交不起学费而不得不辍学。于是,沈仁强夫妻二人商量后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把积蓄了10年打算买新楼的3万元钱拿出来,资助学生上学。
就这样,他们先后资助了20多个学生,圆了他们的大学梦,而夫妻二人则继续生活在简陋的平房里。2005年底,当他们再要买房时,房价已经从5万元涨到了12万元,于是他们卖掉平房,东挪西借才凑齐,夫妻二人终于住进了崭新的楼房。
“楼房可以暂时不买,孩子们的学业却不能耽误。”沈仁强表示,他从不后悔自己的决定,因为错过一套房算不了什么,但错过求学的年龄,孩子们就成不了才了。直到现在,夫妻二人还经常联合社会力量,资助贫困群众和学生,28年从没间断。
1997年,沈仁强向学校领导申请,在阶梯教室和礼堂每周六为学生讲“学习改变命运”的公益讲座,这一讲就是7年。2004年,沈仁强调入齐河县委党校工作,但他的义务讲学之路从没停止,从学校到机关,从机关到社区、乡村,25年来,沈仁强为社会义务授课千余场,受众数十万人。“人活着就得奉献,与其冒烟,不如燃烧。”沈仁强说。
兴办讲堂,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让老百姓生活得好,必须增强文化自信。”沈仁强认为,乡村振兴首先需要文化振兴,“富口袋”,更要“富脑袋”。为了发展乡村文化事业,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沈仁强全家积极牵线搭桥,为自己的老家义和村引进文化发展项目,请来礼仪和文化培训专家精心设计村庄文化,帮助村里发展乡村文明。
从2013年起,沈仁强几乎每周都回老家讲传统文化课,领着大家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累计300多场。同时挖掘的“打夯小调”成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村民的精神面貌变化很大,成为远近闻名的省级文明村。在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支持帮助下,加上全村人的共同努力,沈仁强的老家——晏北街道义和村,自2016年起就被评为省级文明村。
如今,沈仁强和他的家庭,继续走在扶贫扶志,弘扬孝道文化的路上。“一个人改变,家庭才会改变,社会才会改变,只要每个人、每个家庭都努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才能早日实现。”沈仁强说。德州晚报全媒体记者 吴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