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有信相伴的日子

蔡连霞

人类从告别结绳记事,有了文字开始,书信就诞生了吧?因为有信,所以才有了鱼传尺素,鸿雁传书的美丽传说。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书信是维系亲情、友情、爱情的纽带。亲人之间,靠书信传达着彼此的牵挂与思念;朋友之间,靠书信宣泄着苦闷,分享着快乐;爱人之间把书信凝结成“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思慕与爱恋。在几千年的人类文化积淀里,书信一如从远古缓缓流淌而来的温泉,始终带着情感的温度。

记得我写的第一封信,是给远在黑龙江的叔叔婶婶的。那时的我才念二年级,没识得几个字,在爷爷的鼓励下,我提起笔,歪歪扭扭地写下对叔叔婶婶一家的问候与牵挂,满怀希望地贴上邮票,将这封稚嫩的信寄向远方。大约经历了近一个月的长长等待,我竟然收到了叔叔的回信!叔叔说,侄女长大了,会写信了!他还鼓励我常常给他写信!我小小的心儿欢跳着,充满了喜悦。那是属于我的第一封信,至今记忆犹新。

从那以后,我喜欢上写信的感觉。在昏黄的台灯下,铺展一张淡雅的信笺,任自己的心事在笔尖肆意流淌。看着熟悉的字迹跃然纸上,那是一种情感的律动,每一个字都寄托着我温润的心意,每一个字都散发着缕缕馨香,让我沉醉。

我喜欢读信的感觉。多年以前,那时还没有手机电话,没有电脑网络,时间很慢,日子很闲。盼了多日,闺中密友的一封信犹如一只洁白的鸽子飞到我的手上。小心翼翼地拆封,满怀欣喜地抽出信笺,看那一行行或娟秀端庄,或龙飞凤舞的字体,那字是有生命的啊,感受着字里行间的脉脉温情,如沐春风,如饮甘泉,让我久久回味,恋恋难舍。

我的书橱里,至今仍珍藏着厚厚的一沓信件,有亲人的,有恩师的,有挚友的,有爱人的。闲暇时,我喜欢翻翻看看,以至于熟悉到拿出其中任何一封,不用拆开,就知道里面写了什么。在这厚厚的一沓信里,有一封信笺已然泛黄,纸页变得薄脆,可我却舍不得丢掉。这是我最珍贵的一封信,来自我的恩师,写于二十多年前。那一年,刚刚考上师范的我,面对缤纷的师范生活竟不知所措,自卑,茫然。这时候,恩师的这封信飞到我的书桌上,他以老师兼校友的身份鼓励我调整心态,勇敢面对,告诉我要扎实掌握专业知识,还要有一技之长,学习琴棋书画,全面发展自己。书信言辞之亲切让我一度泪水湿了眼眶。老师的这封信改变了我,让我鼓起勇气在三年的师范生活里,为遇到更好的自己而打拼。后来,毕业了,再后来工作了,这封信一直躺在我的百宝箱里,那段恩师情也镌刻在我的脑海里。

那些有信相伴的日子多美好啊!但是,是从什么时候我们开始渐渐疏离了书信呢?

伴随着手机、电脑这些现代化通信设备的普及,我已经多年没有收到过书信,也再也没有人盼着我写给她的信了。在享受着这些高科技产品带给人的便利的同时,我们再也感受不到书信带给我们的独特的情感体验了。

欲将心事付书信,纸短情长,知音少,有谁堪听?

夜晚,有一封信——洁白的信封,淡绿的信笺,飘进了我的梦里!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