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106天。中国汉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 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之说。清明节是一个祭祀祖先的节日,传统活动为扫墓。2006年5月20日,该民俗节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 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最新公告!清明节期间,德州暂停祭扫活动
文化和旅游部:清明假期要严格落实旅游景区防疫措施
● 扫墓祭祖
     人们在清明节前后上坟扫墓,祭奠先祖,铲除杂草,放上供品,于坟前上香祷祝,燃纸钱金锭,或献上一束鲜花,以寄托对已故先人的怀念与追忆。近年来随着电脑网络的普及,一些网友为已故亲朋设立了网上灵堂,这种网上文明祭奠的形式也成为一种低碳环保的新时尚。

● 踏青
     清明之时,春回大地,生机勃勃,正是踏青的大好时光。扫墓之余携一家老小在郊外游乐一番,其乐融融。也有人特意在清明节期间回归大自然去欣赏和领略春日美景,严冬以来的郁结顿时烟消云散。
● 插柳
     清明正是杨柳发芽抽绿的时候,民间有折柳、戴柳、插柳的习俗,相传是为了纪念农事祖师神农氏。人们踏青时随手折下几枝柳条,可拿在手中把玩,可编成帽子戴在头上,也可带回家插在门楣、屋檐上,相传柳枝具有辟邪的功用。谚语有“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的说法。

● 放风筝
     古人认为清明时节的春风很适合放风筝。 《清嘉录》中说:“春之风自下而上,纸鸢因之而起,故有清明放断鹞之谚。 ”《帝京岁时纪胜》记载:“清明扫墓,倾城男女,纷出四郊,提酌挈盒,轮毂相望。各携纸鸢线轴,祭扫毕,即于坟前施放较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