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习记者张丽娜本报通讯员李梦娇
9月12日,齐鲁医院德州医院手术室中,一场极限保肢手术正在紧张进行。手术团队小心翼翼地将一个量身定制的3D打印半骨盆植入患者体内,替代被恶性肿瘤侵蚀的半个骨盆。
31岁的患者王立强(化名)是菏泽人,今年4月,无明显诱因的左髋部疼痛打破了他平静的生活。疼痛在两三周内急剧加重,影响到王立强正常行走,他才前往当地乡镇卫生院检查,医生却建议他前往上级医院进一步诊治。
经过当地医院检查,王立强被诊断为骨盆恶性肿瘤,这是一种多见于青壮年、进展迅速且致残率、致死率极高的恶性骨肿瘤。如果不及时手术,生存期可能超不过2年,这对他及家人而言无异于晴天霹雳。
传统的治疗方法以保守治疗和广泛的手术切除为主,手术治疗直接进行半骨盆截肢,患者将失去正常行走的能力。王立强的家人不甘心让他年纪轻轻就不能走路了,更不愿他在承受病痛的同时,还要面对身体残缺带来的心理打击。于是,一家人四处求医、多方打听,了解到“骨盆肿瘤切除联合3D打印个性化假体置换术”——一种被业内称为保肢手术领域“天花板”级别的技术,能有效为患者保肢并保留肢体功能。但该技术在国内仅有极少数大型三甲医院开展,可这些医院的床位又常年“一床难求”,再加上王立强的病情根本拖不起,多等一天就多一分风险,这一连串的难题堆在一起,让刚看到希望的一家人,又再次陷入了焦灼。9月初,得知齐鲁医院德州医院也开展了这项手术,他们便赶紧来到德州治疗。
“患者的肿瘤有五六岁小孩儿拳头那么大。”齐鲁医院骨肿瘤科主任医师李建民介绍,患者的肿瘤特别大且位于骨盆这一神经血管密集、解剖结构复杂的部位,手术风险和难度极其大,术中稍有不慎就可能引发大出血或神经损伤,导致手术失败,甚至危及生命。
齐鲁医院德州医院骨肿瘤科(病区)副主任朱富强介绍,为确保手术成功,医院骨肿瘤科团队与3D打印技术公司的工程师密切协作,以王立强的骨盆CT影像为基础,精准获取骨盆影像学数据,耗时近两周进行反复讨论,设计并制作出与他骨盆形态完全匹配的半骨盆假体。同时,团队还多次召开病例讨论会,反复推敲手术方案,从截骨位置、与肿瘤的安全距离,到假体的固定方式、钉子的数量和位置,每一个细节都经过充分论证,力求万无一失。
9月12日9时许,手术正式开始。术中,手术团队首先精准分离骨盆上的肌肉以及肿瘤周围神经、血管,每一步都沿着解剖间隙精准操作,避免损伤血管神经及盆腔脏器。随后按照术前设计的精准方案切除病变的骨盆,将定制的3D打印假体植入。假体植入完成后,又将骨盆肌肉进行功能重建,为患者后续恢复肢体活动打下基础,整个过程如同在“刀尖上跳舞”。
由于术前准备充分,术中未出现任何意外情况,原本预计需要7个小时的手术,在团队的默契配合下,仅用5个多小时便顺利完成。
术后两天,从重症监护室顺利转出的王立强,生命体征已平稳。如今,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他能慢慢进行屈膝、勾足等基础康复训练。每一次肢体的微小活动,都让守在一旁的妻子红了眼眶:“我就想我的孩子有爸爸,能看着他们长大。”
这份朴素的期盼,如今正随着王立强的康复逐渐照进现实。“术后恢复2到3个月,患者就能下床行走,后续通过系统康复训练,慢慢能回归正常生活。”李建民的话像一颗定心丸,给这个家庭带来了莫大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