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齐鲁医院德州医院1.8毫米光纤微创手术破局药物难治性癫痫——18岁小伙重燃青春活力
□见习记者张丽娜本报通讯员李梦娇
“从6月做完手术到现在,没再犯过!现在周末还能跟同学去打打球,太感谢您了!”8月28日,齐鲁医院德州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孙晓朋的随访电话里,18岁河南小伙小张的声音里满是年轻人的活力。很难想象,这个如今能在球场上肆意奔跑的大男孩,曾被癫痫折磨了整整6年。
2019年,刚上初中的小张突然出现异常:毫无征兆地发呆,有时还会无意识地咂嘴、喃喃自语,约1分钟后才慢慢恢复意识。“一开始没太在意,后来频繁出现这种情况,我们才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小张的母亲回忆,确诊癫痫后的6年里,她和丈夫带着孩子跑了多家医院,脑电图、头颅CT、核磁共振做了一遍又一遍,抗癫痫药物换了很多种,剂量越吃越大,治疗效果却不理想。其间,有医生建议做开颅手术,“开颅的风险太高,我们不敢赌啊。”小张的父亲提起当时的顾虑,语气里仍带着担忧。
今年6月,小张的父母经多方打听,得知齐鲁医院德州医院开展了不开颅的癫痫治疗手术,抱着一丝希望,一家人驱车400多公里赶到德州。医院神经外科执行主任孙德州、副主任医师孙晓朋及其团队为小张全面检查后,确诊其为症状性癫痫,合并右侧顶枕叶距状沟局灶性皮层发育不良。结合病情评估以及患者、家属的治疗意愿,团队决定采用磁共振引导激光间质热凝术,为其实施微创手术。
手术当天,孙晓朋操作手术机器人,沿预设“安全通道”在小张头部钻了一个直径为2毫米的小孔,又将一根直径为1.8毫米的激光光纤导管精准送至病灶旁。术中,孙晓朋通过实时磁共振成像全程监控温度变化,确保激光加热范围精准覆盖病灶。整场手术仅用2小时,出血量不足2毫升。术后,小张头皮仅留有2毫米的穿刺点,第二天便能下床走动。
“我们已成功开展4例相关手术,最小的患者仅8岁。”孙晓朋介绍,对于药物难治性癫痫患者,以往传统手术需切开颅骨,术后恢复周期则需数周至数月,且存在颅内感染、脑脊液漏等并发症风险。若病变部位位于语言、运动等大脑关键功能区,手术操作稍有不慎,就可能损伤周围神经组织,导致记忆力下降、肢体障碍等永久性问题,这也是许多患者和家属对开颅手术心存顾虑的重要原因。
“若能在病变部位尚未明显扩大时及时介入,能最大程度发挥激光间质热凝术的优势。”孙晓朋介绍,激光间质热凝术单次治疗的病变部位直径最大约为2.5厘米,尤其适合儿童、青少年患者,既能减少手术对生长发育和正常学习生活的影响,又能在控制癫痫发作的同时,更好地保障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值得一提的是,激光间质热凝术的应用范围并非仅限于癫痫治疗。孙晓朋介绍,目前该技术还可用于脑胶质瘤、淋巴瘤、脑转移瘤等多种脑部疾病的临床治疗,不过受技术门槛与设备条件限制,该技术当前仅在国内少数医院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