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生物学精准锁定“结核菌”

原标题:

诊断更加迅速,方便对症下药——

分子生物学精准锁定“结核菌”

德州新闻网讯 记者邢仁宇 通讯员赵燕哲

■关注世界防治结核病日

3月24日是世界防治结核病日,今年的主题是“全面行动,全力投入,全民参与,终结结核”。在几代人的努力下,如今通过结核病精准诊疗已经大大缩短了疗程,但是仍要靠全民参与才能筑牢防线。

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引发的一种慢性传染病,在我国俗称“痨病”,古人曾用“十痨九死”形容它的凶险。考古学家甚至从4500年前的木乃伊身上发现了结核病的痕迹,我国最早的医书《黄帝内经》也记载过类似症状。

为何这种疾病能肆虐数千年?德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呼吸中心主任、主任医师许世阳解释,这是由结核病传染性、潜伏性、抗药性、顽固易发等特点导致的。它传染性强,打个喷嚏就可能传播;潜伏期长,有人感染后多年才发病;容易对抗生素产生耐药性。更麻烦的是,很多人感染后没有明显症状,等免疫力下降才爆发。如果不规范治疗,可能会变成慢性传染源,传染更多人。

“结核病虽然顽固,但并不可怕,目前,我们已经有完善的诊断、治疗、预防措施。”许世阳说,随着医学不断进步,终结结核病已不再遥远。

诊断更精准。结核病的初步筛查主要依托胸部X光检查,而高清CT的出现,使肺部结节、空洞等异常无处遁形,即便是早期病变也可以通过筛查及时诊断。此外,近年来分子生物学的发展,提供了快速、准确检测结核分枝杆菌的手段。通过对患者包块穿刺液、支气管灌洗液等标本进行分析,能够精准诊断结核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为对症下药打好基础。“需要注意的是,确诊结核病的患者一定要到有分子生物学分析能力的机构进一步诊断,以免延误病情。”许世阳回忆,一名青年患者确诊结核后未进一步确认结核类型,治疗两年没痊愈,最终形成多个肺外结核。

治疗方面,曾经的“持久战”正在缩短战线。耐药结核过去需要连续服药两年,如今新药将疗程压缩到9个月;普通结核患者坚持规范用药,6个月即可痊愈。更关键的是,医学界不再只盯着“治病”,而是提前“防病”。除了接种卡介苗,医生会主动筛查结核患者的密切接触者,发现潜伏感染者后,通过预防性用药或免疫治疗,将疾病扼杀在萌芽状态。

许世阳坦言,终结结核的最大障碍并非技术,而是人的观念。许多患者早期症状轻微,既不按时吃药,也不戴口罩防护,导致病菌在家庭、社区中悄悄扩散。更有人因担心被歧视而隐瞒病情,错过最佳治疗时机。“如果持续咳嗽,要到专业医疗机构检查,确诊后要严格遵医嘱,并佩戴口罩防止传染他人。”许世阳说,就像今年的主题,只有全民参与,才能让这场持续千年的“战争”画上句号。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