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来袭 谨防中暑

□本报记者 滕璐 本报通讯员 王琰

7月5日,德州市气象台将高温橙色变更为高温红色预警信号,部分地区最高气温将超过40℃。专家提示,持续高温天气会给一些重点人群带来健康风险,这些人群要加强健康防护,科学预防中暑。

“近期,因中暑症状来就诊的患者明显增多,多表现为先兆中暑或者轻症中暑。”德州市中医院急诊科主任周立祥说。根据症状轻重,中暑可表现为先兆中暑、轻症中暑、重症中暑。如何区分呢?周立祥解释说,先兆中暑主要表现为在高温环境下突然出现出汗量增多、耳鸣、眼花、头晕、恶心、口渴、无力、四肢发麻、心慌、低烧等。如发生先兆中暑没有及时处理,可转变成轻症中暑,主要表现为体温在38℃以上、皮肤灼热或湿冷、面色潮红或苍白、出汗量增多、血压下降、脉搏细弱、心率快等。

“最需要引起注意的是重症中暑。”周立祥表示,重症中暑包括热痉挛、热衰竭和热射病三类。热痉挛常发生于高温环境下进行强体力劳动后,主要表现为活动中或者活动后痛性肌肉痉挛;热衰竭常发生于老年、儿童、慢性病患者及一时未能适应高温环境者,表现为大汗淋漓、头痛、极度口渴、乏力、恶心呕吐,体温高、直立性低血压或晕厥;热射病是一种致死性急症,典型表现为高热(>40℃)和意识障碍。如果中暑发展到重症中暑,会危及生命。

此前,国家疾控局发布的《高温热浪公众健康防护指南》中指出,儿童、孕妇、老年人等敏感人群,慢性基础性疾病患者和户外作业人员是高温热浪健康防护的重点人群,建议加强自身健康防护。其中强调户外作业人员,在中等强度作业活动中,应每15至20分钟喝1杯水(200毫升至300毫升),及时摄入含盐和矿物质的餐食和饮品,以补充身体流失的电解质;宜穿着可放置冰袋的冷却背心,并及时更换被汗水浸湿的衣物;合理安排户外作业时间,尽可能将高温暴露较多的工作安排到一天中较凉爽的时间,休息时应在阴凉处或有降温设备的场所进行。

若是发现有人中暑,应该怎么办?周立祥建议,对中暑的人员,首先应将患者迅速转移至阴凉通风的地方,解开衣服、脱掉鞋子,让其平卧,头部放低,保持患者呼吸畅通;用凉水或75%酒精擦其全身,直到皮肤发红,血管扩张以促进散热、降温;对于能饮水的患者应鼓励其喝温开水或淡盐水等,不能饮水者,应及时送往医院进行治疗。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