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宁津试点残疾人家庭无障碍与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衔接——定制“一家策” 破解两头难
□本报记者马乐 本报通讯员谢玉馨 杜鹏
11月4日傍晚,宁津县大曹镇西梁村,63岁的张华和妻子外出回到家,打开室内灯、按下遥控器,房间内的窗帘自动缓缓关闭。多年前因为事故,张华双臂肘部以下截肢。“拉窗帘这件小事,过去就难倒了我。现在残联帮忙装了智能窗帘,一按就行!还有太阳能灯具,让我的生活变得更方便了。”他笑着说。
残疾人和老年人是特殊群体,需要全社会给予更多关注和帮扶。今年初,山东省残联、省民政厅联合发文,在全省范围内确定了包括宁津县在内的7个县市区,开展困难重度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与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衔接试点,推动部门间信息共享、资源整合和业务协同,不断提升服务质量。
困难重度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是由残联部门主导,对残疾人的居住环境进行针对性改造,解决残疾人“出行难、洗澡难、如厕难、做饭难”等问题。而适老化改造由民政部门主导,为年龄在60周岁及以上的老年人进行家庭设施改造,旨在多维度提升老年人居家生活品质。“尽管两类改造受众不同,但需求存在重合。”宁津县残联理事长王桂波介绍,许多老年人因年迈伴随不同程度的身体功能障碍,而残疾人也会随着年龄增长进入老年期,需要适老化改造来提供支持。而且两者在部分基础改造内容上存在相似性,例如对地面防滑处理、入户坡道设置、安装扶手及抓杆等。
宁津县坚持高位推动,县残联部门与民政部门紧密协作,通过多轮专题研讨,深入剖析两项改造工作的异同点,出台工作方案,精准锚定工作重点,实现两项改造工作在政策衔接、资源整合、机制完善和信息共享方面的四维联动。通过与民政部门共建实时互通的数据信息共享机制,完成了对450户家庭改造信息的精准比对与深度分析。
家住宁城街道路庄村的张志蝶因病导致视力残疾。老伴儿和孩子白天外出打工,只有她一个人在家。“今年我们新增了不少智能化项目,有个盲文语音电饭煲挺适合您。”听了县残联工作人员的介绍,张志蝶毫不犹豫选择了无障碍改造,并很快用上了盲文语音电饭煲。“电饭煲的按键上有盲文,操作全程都有语音提示。俺不但中午能吃上口热乎饭,晚上还能帮家里人蒸个米饭、煮个粥。”张志蝶开心地说。
为确保改造科学精准、高效惠民,宁津县残联引入第三方专业机构,建立“身体状况-居住环境-生活需求”三维评估模型,以残疾群众选择的改造项目为基础,定制个性化改造方案。施工结束后,第三方机构再次入户,对设施安全性、实用性、适配性等进行验收,及时整改,保障改造质效。将结果反馈给民政部门,实现部门间改造结果互认、共享共用。
衔接试点可以有效整合资源,在资金有限的前提下,避免重复改造,帮助更多有需要的群众,极大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截至目前,县残联为90户特殊困难家庭完成443处改造。王桂波说,“此项试点工作是关爱特殊群体、推动社会服务提质增效的创新实践,为后续两项改造工作的深度融合与全面推广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