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服务团助企打赢产品升级战

□本报记者孙芷琪本报通讯员司晓娟梁民雷蕾

10月25日,禹城市金德建材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内,全自动化砂浆生产线正满负荷运转。从原料配比、搅拌混合到成品下线,整个流程由中央控制室智能操控,几乎不见工人的身影。厂区外,水泥罐车整齐排列,正准备将新一批货物运往周边建筑工地。“车上装载的是我们新研发的绿色高强透水混凝土,订单已经排到了月底。”公司副总经理陈洪涛语气中透着自豪。

谁能想到,此前这家企业还深陷“增产不增收”的困局。

作为一家以水泥、商品混凝土和预拌砂浆为主营业务的建材企业,金德建材依托3条生产线,年产水泥150万吨、普通商砼240万吨、特种商砼72万吨以及各类砂浆60万吨,产品覆盖德州及周边多地市。但自2023年起,受原材料价格上涨和同质化竞争加剧等多重因素影响,普通商砼和水泥产品利润空间被不断压缩。陈洪涛坦言:“我们有产能、有市场,却陷入‘价格战’难以脱身。”

为突破困局,2024年2月,企业决心研发有市场竞争力的新产品,从低端“制造”走向差异化“智造”。他们将目光投向“海绵城市”建设所需的透水混凝土材料。然而,受限于自身研发能力,关键技术瓶颈迟迟未能突破。“试验了四五次,不是透水系数不达标,就是抗压强度不够,实验室样品完全无法达到量产标准。”陈洪涛回忆。

转机出现在去年6月底。禹城市科技局在走访企业时,敏锐察觉到金德建材面临的困境,随即指派科技服务团主动上门。在全面了解企业技术需求后,服务团迅速行动,仅用两周时间,便为企业对接了山东建筑大学土木工程学院,促成双方签署产学研合作协议。

很快,山东建筑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组建以李士彬教授为首的科研团队,携带实验设备进驻企业,开展驻厂技术攻关。从原料配比调整、性能测试,到实验室小试、生产中试,校企双方反复磨合、共同攻坚。“不仅要解决透水和强度问题,还要兼顾环保性与经济性。”陈洪涛表示,“最难的在于找到透水率与抗压强度之间的最佳平衡点。多亏高校团队带来的新技术思路和配方优化方案。”

然而,高额研发费用让企业陷入资金困境,试验一度停滞。关键时刻,禹城市科技局的服务团再次上门,详细了解企业经营情况,并积极协调金融机构,开启绿色通道。仅用一周时间,就帮助企业申请禹城农商银行1500万元的“鲁科贷”支持。“这笔科技成果转化贷款,解了燃眉之急,让我们发展信心大增。”陈洪涛说。

去年11月,一种绿色高强透水混凝土终于成功落地量产。该产品不仅透水性能达到行业领先水平,抗压强度更是远超普通混凝土,尤其适用于“海绵城市”建设中的路面、广场等透水铺装需求,产品一经推出,便迅速打开市场,订单持续增长。

此外,高校团队还帮助企业搭建“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生产线,将拆迁废弃混凝土块经破碎、筛分后转化为再生骨料,部分替代天然砂石,用于透水混凝土生产,既降低了原材料成本,又实现了资源循环利用,进一步增强了产品市场竞争力。

如今,看着车间里不停运转的生产线和排队待发的运输车辆,陈洪涛感慨道:“从‘价格战’的泥潭里走出来,靠的不仅是企业转型的决心,更离不开服务团搭起的政企校桥梁。”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