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先永推介自家粉条
□本报记者李海玲本报通讯员张玉洁梁民
9月23日清晨5点30分,房寺镇孙楼村的“滋美馨”粉条加工车间里,56岁的张先永推开大门,熟悉的热气裹挟着淀粉香扑面而来。他伸手试了试水温,又捏起一把刚出锅的粉条轻轻拉扯:“这个韧度正好,今天可以多出一百斤。”
3小时后,“禹种不同”农产品企业展销区,张先永的粉条摊位前早已排起队。他一边利落地给粉条称重装袋,一边笑着招呼顾客:“您放心,咱这粉条包您吃得筋道!”不到2小时,几百斤粉条销售一空。
这样的忙碌与坚守,始于8年前的接力。2017年,张先永从父辈手中接过传承近百年的粉条作坊,注册成立滋美馨食品有限公司。公司成立初期,为了在保持传统口味的同时,实现标准化生产,他吃住都在车间,每天反复调试设备、摸索工艺。“单是冷冻环节的温度,就试验了上百次。温度高了粉条易断,低了口感发僵,必须精准到分毫。”他指着车间的冷冻库说。
这份对品质的较真,车间员工宋红燕看在眼里:“张总每天第一个到车间,每个环节都要亲自盯。有次因为烫池水温差了两度(℃),他硬是让整批粉条‘回炉重做’,说‘砸了招牌比赔钱更难受’。”
这份对品质的执着,源于张家四代人的匠心传承。1921年,张先永的祖父张清德创办“老滋味”粉条作坊时,便立下“料实工精”的家训。如今,张先永始终恪守这一准则。在原料库,他抓起一把红薯淀粉展示:“你看这色泽,只有用有机肥种的红薯,才能磨出这么纯净的淀粉,没有一点杂质。”从红薯种植到粉条出厂,18道工序,每一步他都严格把关,容不得半点马虎。他要求种植户使用有机肥,每年播种前都要亲自去地里检测土质、挑选品种。种植户张风利笑着说:“张总比我们这些老把式还懂行,哪的红薯出粉率高、口感好,他一看叶子就知道。”
如今,在张先永的带领下,公司粉条年产量已达11万公斤,带动周边200多名村民就业,并在2024年获得“德州老字号”称号。“如今,公司已形成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链条。我要守好这份老味道,让孙楼村的粉条走向更多人的餐桌。”张先永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