莒镇李屯村党支部书记于永昌—— 带领村民共筑“莒满仓”丰收梦

于永昌在用农机收粮

□本报记者孙芷琪本报通讯员王震张伟靖

9月24日清晨,天刚蒙蒙亮,莒镇李屯村党支部书记于永昌已发动三轮车,直奔田间。眼前,高过人的玉米在风中簌簌作响,行间的黄豆长势正旺。“今年平播玉米亩产预计1700斤,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大豆超300斤、玉米超1500斤。”望着600多亩连片田地,于永昌满脸喜悦。

丰收节上,于永昌获得了“德州市2024年新型职业农民”证书。这份荣誉,是对他扎根乡村、精研农技、带领村民闯出共富路的最好见证。今年52岁的于永昌,是一名退役老兵。1998年从甘肃兰州部队退伍后,他毅然回乡务农。从军人到农民,身份的转变难不住他——他跟着老农学选种、播种,蹲在田埂上观察作物长势,反复琢磨施肥、灌溉火候,短短几年就成了村里有名的“田秀才”。2017年当选李屯村党支部书记后,为激活土地资源,带动村民共同致富,于永昌提出“抱团发展”——成立合作社搞规模化、科学化种植。他带领村干部挨家挨户做工作、算细账:“一家种两三亩地,一年忙到头刚够吃;土地流转给合作社,既有租金拿,农忙打工还能挣工资!”

起初村民犯嘀咕:“地给出去,收成不好咋办?”于永昌不辩解,先把自家土地纳入合作社,又自掏10万元预付部分租金。他还请来农业专家,在田间地头讲“公开课”,手把手教大家科学种植。看着书记动真格,乡亲们渐渐放下心,纷纷加入合作社。不到半年时间,合作社整合全村600多亩土地,统一种植黑小麦、玉米和大豆。为提高亩产效益,于永昌积极推广“玉米+大豆”复合种植模式,实现“一田双收”,亩均收益比传统种植提高近30%。“我家6亩地流转出去,年租金6000元、二次分红1200元,农忙打工再挣3000多元,日子越过越有奔头!”村民于永林说。

粮食连年丰收,于永昌却没停下脚步。2022年,在镇党委、政府支持下,他牵头成立莒满仓食品有限公司,专做石磨黑小麦面粉,将产业链从田间延伸到餐桌。“公司日加工小麦达8000斤,产品畅销济南、北京等地。我们计划推出‘莒满仓’系列新产品,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提升附加值。”于永昌信心满满地说。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