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贺在察看小麦丰收情况
□本报记者邢仁宇本报通讯员王震张伟靖
9月24日正午刚过,家住梁家镇的种粮大户李贺,脚踩被秋雨浸润过的松软土地,一步步走向那片一眼望不到边际的玉米地。
眼前的玉米秆粗壮挺拔,深绿色的叶片在阳光下泛着油亮的光泽,层层叠叠的叶隙间,饱满的玉米棒垂坠着,微风拂过,玉米叶发出“沙沙”的轻响,像是在诉说着即将丰收的喜悦。李贺放慢脚步,望着这片他倾注了3个月心血的1500多亩土地,眼中满是欣慰与期待。在前一天的农民丰收节上,凭借着过硬的种植技术、优异的粮食产量和对农业的热忱坚守,李贺从众多种粮能手中脱颖而出,获得了“2024年度禹城市粮王”的荣誉证书。
在玉米地旁,当被问及对今年秋粮收成的展望时,李贺语气笃定:“今年必然是个丰收年!”他介绍道,虽然今年夏天较往年更加干旱,但在现代农业科技的助力下,粮食种植早已摆脱“看天吃饭”的被动局面。说着,李贺大步迈进玉米地,没走几步,他便蹲下身子,拨开层层玉米叶,指着一根细长的黑色管道说:“这就是丰收的‘法宝’——滴灌式水肥一体化灌溉系统。”“水肥一体化,简单来说,就是把灌溉和施肥融为一体。”李贺耐心解释,通过这套精密的管道系统,肥料能随着水流直接抵达作物根部。和传统的大面积撒肥、大水漫灌不同,它就像医院里的输液管,精准控制着每一滴“营养液”的输送量。“有了它,水分蒸发量会大幅减少,肥料也不会因雨水冲刷流失,每一滴水、每一份肥都用在刀刃上。”
丰收节带给李贺的,远不止“2024年度禹城市粮王”这个响亮的称号。对这位经验丰富的种粮大户来说,丰收节是农业领域的“年度盛会”,更是他汲取技术的“宝库”——他最初的水肥一体化技术认知,便源于往年的丰收节;今年展会上,黑小麦深加工产品又让他眼前一亮:“今年我试种了300多亩黑小麦,市场反响特别好,看到那些深加工产品,瞬间就摸清了延伸产业链的新方向!”每年从丰收节汲取新养分,已成这位“粮王”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