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城镇户王庄村开展环境整治,带头殡葬改革——村庄焕新 乡风沁心

本报记者唐志梅 本报通讯员刘国岩

走进武城县武城镇户王庄村,看到一条条硬化路通村入户,农舍错落有致,地里的麦苗长势喜人……

近年来,武城县武城镇户王庄村通过党支部领办土地股份合作社带动集体与村民双增收,优化村居环境,推进殡葬改革,文明新风吹遍全村。该村先后获得“山东省森林村居”“全县移风易俗工作先进单位”等称号。

支部领办合作社 集体村民双增收

4月6日,正值春灌时节,户王庄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的麦田里,茁壮的麦苗已经长出一拃多高,村两委班子成员胡希英正在地里浇水:“地里的活儿,我们两委成员带着社员轮流干。”

户王庄村以党支部为核心,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村民以土地入股,由合作社统一经营,探索“党支部+合作社+农户”增收模式。村干部全部到合作社中任职,党员为群众做示范、讲政策、教技术、跑市场、找信息,搭建党员联系服务群众的新平台。入社村民每年每亩保底收入800元,剩余的收益,集体、合作社、农户按4:4:2的比例二次分红。2024年,合作社为村集体增收3万元,村民二次分红户均超过1600元。不再种地的村民外出打工,每年可收入三四万元。另外,村集体还有300亩土地承包给农户耕种,年收益20万元。

去年6月,合作社购置了一台大型收割机。除了服务本村,还承接附近村的收割订单。“帮外村干一天活,能多挣千把块,年底还能给社员分红!”村党支部书记李天林算起账来满脸自豪。

旧村展新颜 泥泞路变“幸福巷”

走进户王庄村,平坦的水泥路直通田间地头,崭新的太阳能路灯照亮夜晚的街巷。村民李有奎指着门前新修的生产路感慨:“以前这条路坑坑洼洼,下雨天根本走不了。现在水泥铺到地头,骑三轮车去干农活再也不用绕远道了。”

村集体有了收入后,村两委首先想到的就是修路。但是仅凭村集体的收入又不够,为此,村党支部一边向上级争取扶持资金,一边找人做规划、预算,力争“花小钱办大事”。在镇党委政府帮助下,户王庄村争取到了村庄连片治理的扶持政策,对主干道、生产路全部进行了水泥硬化,胡同全部铺砖,解决了村民出行难。

除了硬化道路,村里又通过村集体投资、争取上级支持等方式筹集资金,重修排水沟1000余米,利用闲置空地建起文化广场和微型公园,安装健身器材12套。村内道路两旁做了文化墙绘,和美乡村建设、文明新村、孝老爱亲的主题画扮靓大街小巷。“环境好了,大伙儿饭后都爱来广场遛弯、跳舞!”在健身器材上活动筋骨的村民程爱英说。

公墓取代“散坟岗” 文明新风暖民心

“以前村里办白事,吹吹打打好几天,费钱又扰民。现在简办酒席,埋入公墓。不铺张浪费,挺好。”村民李德平对移风易俗连连点赞。

李德平说的公墓建在村西,是武城县实行殡葬改革后,第一批建成的公墓之一。青松翠柏间整齐排列着大理石墓碑,既节约耕地又美观肃穆。

土地集中经营后,耕地里散落分布的坟头不仅影响机械化作业,而且占用了耕种面积。为了改变这种情况,村两委在村西原有散乱坟地的基础上,整合周边的荒碱地,高标准建设了一处绿色公墓。

公墓建成后,迁坟的村民却没几个。为破解迁坟工作的尴尬局面,李天林与村干部带头做家族宗亲的工作,动员他们一起迁坟。最终,经过努力,不到2个月的时间迁坟202个。他们的做法得到了上级领导的肯定。2020年7月29日,全市深化殡葬改革推动绿色殡葬建设现场会议在此召开。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