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庄村:村民变居民 乐享新生活
□见习记者张双双 本报通讯员 都晓彤
耿庄村村民住进新社区。记者 路龙帅 摄
春节过后,天衢新区袁桥镇崇德社区E区大门几乎全天候敞开着,各家各户忙着把沙子、水泥、地板砖等物料运进新楼房进行装修,有施工较早的户家已经准备入住。2024年,耿庄村村民从旧址迁出,陆续搬入崇德社区E区,住进了楼房,这个有着600余年历史的小村庄,迎来了新变化。
耿庄村共有700余口人,其由来可追溯到明朝初年。元末明初的战乱,让德州百姓流离失所,大量耕地被荒废。明洪武至永乐年间,朝廷在山西洪洞大槐树处召集民众,以抽签方式挑选农户向德州一带移民。那年春季,耿氏一族迁入此地,是最早来此安家落户的家族,故以姓氏作为村名。孙氏家族则是入秋后来到村庄,之后,其他姓氏也陆续迁来。
耿庄村旧址在崇德社区东不远处。2011年,耿庄村被新开通的崇德七大道分为东区和西区,在村庄航拍照片上,可以清晰看到两个区域整齐划一的红瓦屋顶,今年80岁、已是四世同堂的孙德新老人一下就在照片上指出自家屋顶。去年12月初,老人搬入新楼,与孩子们同在一个小区居住。孙德新年轻时在德城区的一家制药厂工作,厂子位于三八路人才市场附近,“那时上班,骑车往返,路上大部分都是农田,自家取暖用煤,住的是土坯房。现在屋子里面有地暖,下楼就有菜市场、小广场,孩子们能就近上学,真是赶上好日子了。”孙德新感叹道。
改革开放前,耿庄村村民以务农为主。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地处城乡接合部的耿庄村发生了显著变化。大量村民进入城区工厂就业,村里也逐步推进土地规模化经营,村民的腰包越来越鼓了,家家户户盖起了砖瓦房、铺上了地板砖,院里也是红砖铺地。
2008年以后,开发区建设步伐加快,耿庄村土地先后被征用,多家高科技企业、新能源产业园陆续落户耿庄村一带,为村民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
“在城市发展进程中,城乡接合部的村庄会逐渐消失,其所承载的乡愁也会通过其他方式保留,比如一本村志、一块村碑。”耿庄村党支部书记孙风龙说,如今,村里人还是习惯把现在的崇德社区称为耿庄社区,“这也是村民寄托乡愁的一种方式吧。”
记者在崇德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看到,这里不仅设有志愿服务站、便民服务区等,方便群众办理业务,还打造了图书阅览角、未成年人活动室、非遗展室、舞蹈室、理论宣讲室等文体活动场所,孩子和老人都各得其乐。“乡亲们搬进城市社区,硬件设施更好了,生活更加惬意了,个个喜上眉梢。”孙风龙说,目前,他正琢磨如何提升党支部服务群众能力,让居民们的生活更加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