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河以“短视频+”让传统老手艺“破圈”——塑造非遗文化IP 打造齐河“李子柒”

“小齐话非遗”剧组拍摄现场

□文/图本报记者钟伟

“小齐”走进非遗传承人工作室,听他们讲述传统技艺的今昔故事;“小齐”来到齐河老街区,和群众面对面交流传统文化的魅力……这一幕幕,出现在县文化馆创作推出的“小齐话非遗”系列视频中。

在传统文化技艺传承创新的道路上,这些凝聚先辈智慧的非遗项目,也面临着“酒香也怕巷子深”的处境。如何破题?今年以来,齐河积极探索“短视频+”的形式,全方位助力非遗传播。

“我们的目标是塑造齐河非遗文化IP,打造齐河版的‘李子柒’,做好齐河非遗和传统文化的推广。”县文化馆副馆长张欣欣说,“起初,我们希望通过简洁直观的方式,向公众介绍齐河的非遗文化。然而,在探索的过程中,我们意识到,要想真正吸引观众的眼球,必须用生动的人物和情节来展现。”

于是,“小齐话非遗”短剧剧组应运而生,他们深入齐河的每一个角落,寻找隐藏在民间的非遗传承人,聆听他们的故事,分享他们的技艺。

在拍摄过程中,“小齐话非遗”剧组注重捕捉传承人的真实情感和细腻技艺。他们运用镜头语言,将传承人的工作环境、制作过程以及成品展示等细节生动地呈现在观众面前。同时,剧组还巧妙地运用旁白、字幕等手法,深入浅出地介绍非遗项目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让观众在欣赏视频的同时,也能增长知识、拓宽视野。

比如在“你知道非遗吧?”视频的开头部分,“小齐话非遗”剧组巧妙地采用了一连串不明真相的疑问声作为引子,营造出一种神秘而又充满好奇的氛围。随着疑问声的此起彼伏,传承人及其非遗项目逐一亮相,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和生动的展示,逐渐揭开非遗的神秘面纱。

“对于非遗项目来说,看见,是另一种守护。随着短视频的普及,非遗比以往任何一个时期都容易被看见、被赞赏。”张欣欣表示,非遗与短视频的结合,获得更多的曝光度与关注度,为非遗“活”在当下提供了有利条件。

在推广策略上,“小齐话非遗”剧组注重以人物为核心,通过讲述非遗传承人的故事,让观众在情感上与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产生共鸣。他们精心筛选非遗传承人,注重传承人的故事性和代表性。同时,剧组还注重培养非遗传承人的表达能力,教他们如何更好地讲述自己的故事。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云廷臻表示:“分享就是最好的传承,制作这种短视频我支持。”

为了扩大推广范围,“小齐话非遗”剧组充分借助新媒体的力量,在齐河县文化馆微信视频号、抖音等平台上发布作品。剧组还与齐河网红翟峰等合作,将非遗文化推广到了更广泛的受众群体中。在推广过程中,“小齐话非遗”剧组十分注重与观众的互动,通过评论、私信等方式,了解群众的需求和反馈,不断优化自己的创作。

在拍摄过程中,团队遇到了不少困难和挑战。例如,在拍摄锅饼的示范吃播时,由于只有一个简单的拍摄设备,他们不得不反复尝试,直到找到最佳的拍摄角度和镜头切换方式。在拍摄定慧寺外景时,面对当时景区在实施提升改造工程时声音有些嘈杂的环境,他们现场反复拍摄后,又通过后期配音和对口型的方式,做出了最优效果的视频。

值得一提的是,团队还得到了许多专业人士的支持和帮助。如山东省文化馆副馆长王芹等专家为团队提供了宝贵的指导建议,让团队在创作过程中少走了许多弯路。

在做好“小齐话非遗”系列短视频的同时,县文化馆还积极创作“非遗探店”等短视频,邀请群众零距离体验非遗文化。今年以来,齐河共发布各类非遗短视频30余个。

齐河非遗资源丰富,目前入选省级非遗名录3项、市级非遗名录26项,公布县级非遗名录118项;现有省级代表性传承人1位,市级代表性传承人15位,县级代表性传承人132位。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