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唐杜牧:刚直豪迈酣畅的生命华章

□戴小栋

杜牧是我国晚唐的杰出诗人。晚唐以及后世,对杜牧的人品与诗艺评价颇高。与杜牧同时的诗人李商隐曾写道:“刻意伤春复伤别,人间唯有杜司勋。”(《杜司勋》)李商隐与杜牧堪称晚唐诗坛上光芒闪烁的双子星座,时人称为“小李杜”。可以看出,李商隐将杜牧视为诗坛知己,在诗中极力地表现对杜牧满心倾倒与惋惜的情谊,表达了对杜牧诗的深切理解与地位的确认。《新唐书·杜牧传》说:“牧刚直有奇节,不为龊龊小谨,敢论列大事,指陈病利尤切至。”宋人王安石《和王微之秋浦望齐山感李太白杜牧之》,则合杜牧与李白同咏,赞其“末世篇章有逸才”。杜牧的诗,主要收入《樊川文集》《外集》《别集》中。清代冯集梧作《樊川诗集注》

一、诗人生平

杜牧,字牧之,唐京兆府万年县(今陕西西安市)人。京兆杜氏是魏晋以来数百年的高门望族,在唐代尤其煊赫。杜牧生于唐德宗贞元十九年(803),卒于宣宗大中六年(852)。杜牧所生的年代正是中晚唐多事之秋。与杜牧同时代的诗人许浑所写的“山雨欲来风满楼”(《咸阳城东楼》),对当时唐王朝的政治局面和社会形势做了生动形象深刻的揭示。杜牧降生之时,离安禄山起兵之岁(755)已经48年了。在这48年间,藩镇跋扈,宦官专权,政治浊乱,农民失业,土地集中,赋敛繁重,民生艰窘,唐朝已由“太平盛世”陷于内忧外患之中。一个朝代走向末世的所有元素皆已齐备,没有人能够挽救。杜牧正是在这样一个时期降生,而在他降生以后数十年中,这些坏情况依然存在与发展,并且在政治上又出现了新的纠纷,如“牛李党争”。“牛李党争”从双方派系私利出发,互相排斥,持续40年,成为当时最难以克服的政治大弊。

杜牧出身名门,少年得志,人生色彩纷呈。杜牧出生那年,祖父杜佑入朝拜相,历任德宗、顺宗、宪宗三朝宰相,居位十年。像他的祖父杜佑这样的人物,其影响之大可以想象。“子弟皆奉朝请,贵盛为一时冠。”(《新唐书·杜佑传》)杜家的第宅在长安安仁里,即是安仁坊,在朱雀门街东第一街,从北第三坊,正居长安城的中心,杜牧《冬至日寄小侄阿宜诗》所谓:“旧第开朱门,长安城中央”即指此宅。又有家庙在延福坊,延福坊在朱雀街西第三街,从北第九坊。杜家在长安城南三十多里下杜樊乡还有别墅。

但是,杜牧十岁时,祖父杜佑去世,不久父亲杜从郁病死,家道开始中落,曾有过一段清贫的生活,故杜牧自称“某幼孤贫”。杜牧中了进士进入仕途后,经历了漫长的十年幕僚生涯(洪州、宣州、扬州,回京担任监察御史一年,再赴宣州)。回京四年中,迁官左补阙、史馆修撰(从七品上),后任比部员外郎。然后是“三守僻左,七换星霜”。受宰相李德裕排挤,杜牧先后外放三个穷僻下州:湖北黄州(1.3万户)、安徽池州(1.7万户)和浙江睦州(9千户),做了七年州刺史。直至李德裕被贬谪,他才有出头的机会,于唐宣宗大中二年(848)回朝任吏部司勋员外郎(从六品上)、史馆修撰。大中四年(850)夏天请求出守湖州,秋天获准成行。大中五年秋末冬初返回长安,任考功郎中(从五品上,属吏部尚书,掌内外文武官吏的考课)、知制诰(为皇帝起草诏书)。大中六年(852)岁中,迁中书舍人(正五品上,属中书省,是相当重要的官职)。大中六年冬天,五十岁的杜牧终于中书舍人任上。与唐代其他著名诗人相比,杜牧虽仕宦并不很得意,但一生未出现大的跌宕起伏,善始善终。他五任朝官,四任刺史,十年幕府。他有出色的用兵之策,有统领大局之政干,却一直没有用武之地,他的一生更多的是在进言献策中张望长安。

一个人的生命情态与其家世及周边人物息息相关。人生有幸有不幸,得意与失意对士人来说皆忧喜所系。杜牧的世族家庭、家风传承、骨肉情谊和一生中的不平凡经历,造就了他风流倜傥的性格,并由此形成豪迈奇崛的诗风,这正是杜牧在诗坛独步千古的原因。作为一个大半生在外为官的宦游者,思家念国、伤离惜别、失意孤寂、颠踬奔波种种情绪无时不袭击困扰着杜牧的心灵。杜牧是一个怀有忧国热情而又在政治上有见解抱负的人,这些内忧外患经常刺激他,使他幼小的心灵萌发了经世的大志,对当时有关国计民生的许多重要问题提出了中肯的意见,同时也培养出文学的胚胎,因此他的诗中常有忧时感事的情怀。杜牧是一位十分重感情的人,他的诗文集中有许多怀念故居樊川和抒写亲情友情的作品,这些诗都写得哀而不伤、愁而不悲、怨而不恸。会昌二年(842),杜牧在给知己好友李方玄的信(《上池州李使君书》)中倾吐怀抱:“仆之不死已幸,况为刺史,聚骨肉妻子,衣食有余,乃大幸也,敢望其他?”

清代洪亮吉:“有唐一代,诗文兼擅者,惟韩、柳、小杜三家。”

清代全祖望:“杜牧之才气,其唐长庆以后第一人耶!读其诗、古文词,感时愤世,殆与汉长沙太傅相上下。”

缪钺先生认为:“杜牧是一位天才的诗人,他生于晚唐时,唐代是诗的盛世,在他以前的二百年中,已经出现了许多杰出的诗人,姹紫嫣红,百花齐放,创造了不同的风格,但是杜牧仍然能于前贤之外,独树一帜。”

张炜先生说:“杜牧生为贵公子,一切也就自然不同。他既不是涧底松,也不是山顶草,而是一株生长于高地之上、披满浓绿的茂盛乔木。”“无可比拟的先天才华、青少年时代钟鸣鼎食之家的哺育,后来波诡云谲的人生经历,这一切成就了他,确立了他。”“每逢洒满繁星的深夜,我们可以指认一颗闪烁不定却清晰可辨的星辰,它的名字就叫杜牧。”

二、人生三处福地

(一)“两枝仙桂一时芳”的洛阳

唐文宗大和二年(828)的科举在东都洛阳举行,是唐朝历史上唯一一次在东都举办的进士科考,也是唐代最后一次制举考试。这年共录取33名进士,杜牧考中第5名。制举考试由皇帝亲自主持,共录取包括杜牧在内的19人。春风得意的杜牧在洛阳中进士后赴长安参加制举考试前写道:

东都放榜未花开,三十三人走马回。

秦地少年多酿酒,已将春色入关来。

——《及第后寄长安故人》

828年是杜牧人生中的好年头,2月杜牧在洛阳进士及第,3月又中制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授弘文馆校书郎。这在当时是名动京师的事。一年两中科第,确实难能可贵,是“两枝仙桂一时芳”。

家在城南杜曲旁,两枝仙桂一时芳。

禅师都未知名姓,始觉空门意味长。

——《赠终南兰若僧》

此诗系杜牧偕一二同年在城南游览时作。诗的妙处在于以人事的纷扰与禅门的空寂对比,禅僧不问世事,对轰动京城之事一概不知。“始觉空门意味长”,透露了杜牧对于禅门不以为然之意,从侧面反映出他青年时代积极用世的精神。

大和九年(835),杜牧以监察御史分司东都。大和九年7月他以身体有病为由离开长安,11月就发生了震惊天下的“甘露之变”。可以说,正是福地洛阳,使杜牧侥幸躲过了一场无比凶险的灾难。长安朝廷中发生政变后,宦官们以极端残忍的方式,一口气杀掉了四位宰相和大批文武官员,气焰十分高涨,“胁迫天子,下视宰相,陵暴朝士如草芥。”“天下事皆决于北司,宰相行文书而已。”朝廷上人心惊惶不安,中书、门下两省官应入直者,因为随时可能遭到祸害,都与他们的家人辞诀。当时白居易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曾针对“甘露之变”慨叹仕途的风波险恶:

祸福茫茫不可期,大都早退似先知。

当君白首同归日,是我青山独往时。

——《九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感事而作》会昌六年(846),杜牧忆起发生在十一年前的“甘露之变”仍心有余悸。“每虑号无告,长忧骇不存。随行唯跼蹐,出语但寒暄。”(《昔事文皇帝三十二韵》)。

杜牧于大和九年秋来到洛阳,第二年是开成元年,开成二年初请假离开洛阳,在洛阳只住了一年半。杜牧作东都留台分司的监察御史时,公务清简,因此常在洛阳闲游,凭吊古迹。在唐朝前半期的一百多年中,皇帝经常住在洛阳,安史之乱后皇帝不再来洛阳,宫殿大多荒废。杜牧感慨今昔,作了《洛阳长句二首》,其中第一首:

草色人心相与闲,是非名利有无间。

桥横落照虹堪画,树锁千门鸟自还。

芝盖不来云杳杳,仙舟何处水潺潺。

君王谦让泥金事,苍翠空高万岁山。

此诗作于开成元年春日,恰在“甘露之变”以后三四个月之中。杜牧此时在洛阳更觉青云失路,报国无门,只好借游览名胜以排遣时光,面对宫阙园林如此荒凉,不禁感叹不已。山河依旧人事已非,繁华永逝之感渗透于字里行间,既象征着晚唐社会凄凉没落的景象,也表现出诗人忧愁怅惘的情怀。特别是诗的头两句表明33岁的杜牧已生淡泊之心,将是非名利看得若有若无,人心与草色一样清闲。

开成元年春,杜牧游览洛阳怀仁坊的敬爱寺,登楼赋诗:

暮景千山雪,春寒百尺楼。独登还独下,谁会我悠悠。

——《题敬爱寺楼》

此诗末两句用陈子昂《登幽州古台歌》“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语意,言外包含了无限的感慨。

(二)“十年为幕府吏”时期的扬州

杜牧先随沈传师在江西、宣州观察使府中任幕职约四年半,再随淮南节度使牛僧孺至扬州,先为幕府推官,后官至淮南节度府掌书记。在扬州的两年时间,即唐文宗大和七年(833)、大和八年(834),是杜牧人生最愉悦洒脱、恣意忘怀的时光。任职幕府可以远离朝廷权力斗争中心,要自由得多从容得多,也安全得多,他可以大口呼吸一下新鲜空气了。而且掌书记之职非常重要,因为节度使府“凡文辞之事,皆出书记,非闳辨通敏兼人之才,莫宜居之。”(韩愈《徐泗濠三州节度掌书记厅石记》)当时的扬州是天下最为开放富裕之地,饮食歌舞娱乐甲天下。也就在这里,刚过三十岁的杜牧与诸多艳姿绝色过从甚密,是十里长街的常客。杜牧在牛僧孺的庇护下(密派30兵卒保护),徘徊于歌楼,浪迹于舞榭,陶醉于杯酒,写下了大量流传千古的诗篇。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赠别二首》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木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寄扬州韩绰判官》落拓江南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遣怀》

除了上述耳熟能详的作品外,杜牧曾作《扬州三首》,专门描写扬州的繁华。

其一

炀帝雷塘土,迷藏有旧楼。谁家唱水调,明月满扬州。骏马宜闲出,千金好暗游。喧阗醉年少,半脱紫茸裘。

其二

秋风放萤苑,春草斗鸡台。金络擎雕去,鸾环拾翠来。蜀船红锦重,越橐水沉堆。处处皆华表,淮王奈却回!

其三

街垂千步柳,霞映两重城。天碧台阁丽,风凉歌管清。纤腰间长袖,玉佩杂繁缨。柂轴诚为壮,豪华不可名!自是荒淫罪,何妨作帝京。后人对杜牧扬州时期的诗文多有化用并成经典,如南宋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

当然,任何事物都是“双刃剑”,杜牧的早衰早亡也可能与他在扬州时期的过度快活和身体透支有关。大中四年(850),杜牧在《上宰相求湖州第二启》中谈到自己早衰多病:“今年四十八矣,非惟耳聋牙落,兼以意气错寞。气衰而志散,真老人态也。”

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题扬州禅智寺》

开成二年(837),杜牧弟弟杜顗患眼病,居于扬州禅智寺,杜牧告假赴扬州探望,与其弟同居寺中,此诗即题寺之作,描写禅智寺初秋傍晚的清幽与静谧,表现出作者心境的孤寂。扬州本是杜牧旧游之地,当时他歌舞征逐、兴致甚豪,这一次再来,他弟弟正害严重的眼病,杜牧的心境自然不好,不再有当年的豪情逸兴,而且住在扬州城东的禅智寺中,环境清寂,所见无非青苔、白鸟、暮霭、斜阳,简直不像一个十里珠帘二分明月的繁华都市。

(三)“出守吴兴”的湖州

大中四年(850)秋,48岁的杜牧外放湖州刺史。湖州亦即吴兴郡,三国时吴主孙皓取“吴国兴盛”之意。湖州是一个相当富庶的上州(4.3万户),风景清美,人物俊秀。湖州北临太湖,苕溪、霅溪环绕州城,产茶名地顾诸山旁有二山相对,绝壁峭立,大涧中流,皆可供杜牧公余游赏。

杜牧将赴湖州前兴致高昂,写下多首上乘诗作,兹录两首:

清时有味是无能,闲爱孤云静爱僧。

欲把一麾江海去,乐游原上望昭陵。

——《将赴吴兴登乐游原一绝》陶菊手自种,楚兰心有期。遥知渡江日,正是撷芳时。

——《将赴湖州留题亭菊》

大中五年(851),杜牧在顾诸山写下的这首《入茶山下题水口草市绝句》最有神采:

倚溪侵岭多高树,夸酒书旗有小楼。

惊起鸳鸯岂无恨,一双飞去却回头。

中唐刘禹锡在杜佑(杜牧祖父)任淮南节度使时在幕府中任职,他亦留有诗句“何处人间似仙境,春山携妓采茶时”(《洛中送韩七中丞之吴兴口号》)。时杜牧刺史幕僚李郢也曾写《自水口入茶山》:“蒨蒨红裙好女儿,相偎相倚看人时。使君马上应含笑,横把金鞭为咏诗。”酒楼林立、酒旗招展,茶山修贡、携妓采茶,真是不亦乐乎!

年近半百的杜牧在湖州度过了人生最后的美好时光,诗兴相当的好,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篇:

一夕小敷山下梦,水如环珮月如襟。

——《沈下贤》

行乐及时时已晚,对酒当歌歌不成。

——《湖南正初招李郢秀才》

无情红艳年年盛,不恨凋零却恨开。

——《和严恽秀才落花》

霄汉几多同学伴,可怜头角尽卿材。

——《书怀寄中朝往还》

万家相庆喜秋成,处处楼台歌板声。——《八月十二日得替后移居霅溪馆因题长句四韵》 (未完待续)

(戴小栋,著名诗人,毕业于复旦大学数学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诗歌创作委员会主任。)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