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镜重磨照中庭

□刘其强

年年中秋望月明,飞镜重磨照中庭。八月中秋金风送爽,丹桂飘香,寄托着人们祈盼幸福团圆的美好愿望。千百年来,每至中秋,无数文人墨客对月吟诗,妙笔生花书写下名垂千古的华美篇章。我对中秋的认识是从小时候拜月吃月饼开始的。

上世纪60年代中期,生活中物资匮乏程度是现在的年轻人难以想象的。那时农村平时生活难得见到白面,纯玉米面都很少吃到,食用油、肉、蛋类更是少得可怜。中秋节是全年仅次于春节的重大节日,各家各户重视程度也非常之高,仪式感很强。对我们小孩子而言,主要还是到时候能改善一下生活,解解馋。中秋节这天,晚饭后有简单又不失隆重的拜月仪式。通常是在天井院里摆张小方桌,上面放几盘石榴、苹果之类的水果,当然月饼是绝对的主角。大人虔诚地对着冉冉升起的明月轻轻祷告,无非是祈求人寿年丰、全家幸福。小孩子们则迫不及待地等待仪式结束之后的分月饼,那时大人会给我们兄弟姐妹几个每人分一块月饼,记得是五仁馅。分到月饼后心里美滋滋的,一点一点慢慢吃进嘴里,有时甚至反复回味几次才舍得下咽。那一幕深深刻在脑海中,至今难以忘怀。

改革开放后,生活慢慢好起来,外出求学的我,在学校过了离开家后的第一个中秋节。学校给每个学生发了两块月饼,比家里吃的月饼洋气多了。参加工作后,物质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月饼的种类越来越多,啥时吃都有,中秋时再也不会苦巴巴等着分月饼吃了。

如今,每年的中秋节,我依然程序般地准备几样礼品回到老家看望年迈的父母,月饼是必备品,只是老人因为身体原因,不能享用高糖月饼,一般买点无糖的代替。而老人每次总说,回家啥也不用带,人回来就行。是啊!时代变了,再也不是缺吃少穿的年代,商店里各类商品琳琅满目与几十年前相比何止天壤之别!现在的孩子谁能相信以前过节要分月饼吃呢。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几十年弹指一挥间,一轮明月见证了世事沧桑巨变,我们身历其间,感受犹深。今日之中国,早已摆脱贫穷落后,正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伟大征程中破浪前行。皎皎明月见证了共和国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功,也必将见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完全实现。天佑中华,明月作证……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