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恩县西瓜

□宫玉河

“西瓜,李时珍曰:‘契丹破回纥,始得此种。’胡峤《陷虏记》:‘峤征回纥,得此种归。’《学圃杂疏》:‘金主征西域得之’。皆瓜以西名之确证也。恩县瓜有名于京城,在清为贡品,即指西瓜而言。故邑人种西瓜者较他处为最多,尤以沙地出者为最甘美。今有种哈密瓜者,仍名哈密,以其种原出新疆之哈密,亦名枕头瓜,为其中之最良,多生于沙地焉。”

以上是1942年铅印本《重修恩县志·实业志》卷之六所记载的内容。此处的胡峤,堪称西瓜入史第一人。胡峤,安徽绩溪华阳镇人,做过五代后晋的郃阳令(今陕西境内),后晋被契丹所灭后,会同十年(947),他进入契丹宣武军节度使萧翰帐下为掌书记,颇受赏识。不料萧翰妻子出于争妒,竟出昏招儿向官家告萧翰谋反,萧被杀,胡峤无所傍依,流落契丹多地。幸运的是,7年后胡峤逃归北宋,遂写了一部《陷虏记》,记录了在契丹的见闻。“西瓜”一词即出于《陷虏记》。他写道:“自上京东去四十里,至真珠寨,始食菜。明日东行……遂入平川,多草木,始食西瓜。云契丹破回纥得此种,以牛粪覆棚而种,大如中国冬瓜而味甘。”

经考证,早在明成化年间(1465-1487)恩县即开始栽培西瓜,距今已有500多年历史。作为贡品的恩县西瓜,其品种为“三白西瓜”——皮如玉、瓤如脂、籽如珠,因而冠名“三白”。汁甜含蜜香,籽少爽口,瓤不懈,味不变。

古医书记载:三白瓜瓤亦称“白虎汤”,能除暑热,治血痢,解酒毒,治口疮;其皮曰“翠衣”,亦有生津解烦之奇效;其籽甘寒,清肺润肠,补中宜人,主治肠痛。据资料记载,此品种不仅具有一般西瓜的清爽、多汁、体大、耐贮等品质,更含有丰富的氨基酸。

恩县,明初置县,1956年撤销,其所辖区域划归平原、夏津和武城三县。当年的恩县西瓜,主要种植区域在现今武城县境内。

武城属黄河冲积平原,大运河贯境60多公里,河滩面积大,沙土地多,非常适宜种植“沙瓤西瓜”,所以武城县的西瓜多产于运河沿线。

在多年种瓜过程中,瓜农们不断探索新种植技术,例如,用一种俗称“油酱”的棉籽油油渣作为底肥,西瓜成熟后,放在案板上略做转动或挤压,能听见轻微的“沙沙”声。西瓜属于多汁瓜果,喜水,但水分又不宜过,不然的话不仅不甜,还会爆裂。武城县属半干旱地区,日照时间长。在西瓜生长季节,一面接受烈日暴晒,一面接受甘甜的运河水滋润。优越的种植条件,使得西瓜顺利生长。再加上较大的昼夜温差,有利于西瓜的糖分保留。于是,就有了“德州的西瓜武城的秧,德州的扒鸡禹城的汤”的谚语。还有“郭庄的煊饼,德州的鸡,武城的西瓜甜如蜜”的民谣。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