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当年看“春晚”

□李宽云

上世纪80年代初,在我的老家——运河岸边偏僻的仓上村,有了第一台电视机。那几年,每到除夕夜,这户有电视的人家比娶媳妇还热闹,屋里挤个满满当当,他们只好把电视挪到屋外的窗台上,但院子里还是容不下一村子的人。

1986年,村里又添了几台电视机。这一下,爱看电视的人可以分流了。当年的除夕夜,这几户有电视的人家早早地就迎来了好多乡亲,大家边欣赏“春晚”边守岁,那真是再惬意不过了。

不料正在兴头上,意外出现了。由于除夕夜临时灯太多,用电量大增,导致电压过低,电视不出图像了。这太扫兴了,有些人恋恋不舍地回家去了,有些人还不死心,四处打听谁家能看电视,最终发现村里辈分最大的李大坤家,因为事先准备了调压器,电视还能正常收看,于是一窝蜂地拥到这家。

大坤老人的屋子里本来已经座无虚席了,但有三个半大小子抢在人群之前进屋一瞧,还是发现了“新大陆”,向大坤老人龇牙笑道:“好爷爷,今儿晚咱就别那么多讲究啦,叫我们几个坐窗台上吧?待会儿拜年,孙子们给你磕个响头!”见大坤老人一笑,三个小伙子也顾不上脱鞋,将坐在炕沿的人一扒拉,蹬着炕沿,一个前扑就坐到了窗台上。大坤老人理解后来者的心情,就动员大家调 剂 一下:坐在炕上的挤挤挪挪,腾出了几个位置;坐在炕沿上的几个小孩儿把位置让给了大人,大人就抱着他们坐在大腿上;还有几个人坐在与电视平行的木箱上,来个“犀牛望月”——也不怕扭了脖子。这时候,不足16平方米的屋子里,足足容纳了30多口子人,地上站满了小孩儿,能在椅子上坐着的,那就是村干部、族长级别的待遇了,可以说是水泼不进了。这时,人流还在不断涌来,里屋容不下,人们就把门帘撩起来,从堂屋向里观瞧;后面有几个看不见,就登上了锅台。坐在窗台上的三个半大小子见状正在得意,忽听身后有人敲玻璃。原来,窗外有几个人站在板凳上、趴在梯子上想往里观看,但被坐窗台上的人挡住了视线。半大小子们见状,中间的高个就和旁边的矮个调了下位置,还特意把头低下来。大坤老人让他们顺便把气窗打开,又把电视的声音开大了一点,好让屋外的人听见。这一连串的体贴举动,竟引起了一阵掌声。

春晚结束,初一零时已过,看电视的人走出里屋,在堂屋和当院里呼啦跪倒一片,七嘴八舌地嚷道:“给爷爷、奶奶拜年了。”三个坐在窗台上的半大小子果真磕了个响头,然后众人带着一串欢声笑语走了。

李大坤一家收拾了一下,准备下饺子放鞭炮。这时他们发现:墙上的一面挂镜被挤碎了,锅台的方砖被踩坏了,土炕也被踏出了一个凹坑,好在没塌下去。大坤老人赶紧和了一把泥,先找块新砖把锅台上的坏砖换下来,再把炕上的凹坑抹平,用块三合板盖在上面,总算没耽误烧火下饺子。对于这种损失和麻烦,他一不生气二不埋怨,反倒觉得这都是好兆头:过年不是讲究辞旧迎新吗?不是说岁岁(碎碎)平安吗?除夕夜有这么多的人气,才会有一年的喜气呀!

时光如梭,一晃三十多年过去了。一台十二寸黑白电视带来万人空巷的场景一去不复返了,但人们不会忘记那个年代看电视的欢乐时光,更怀念那浓烈而纯朴的乡情。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