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花开时蟹正肥

□项伟

“秋风起,蟹脚痒”。秋风起了,菊花开了,蟹脚痒了,比蟹脚更痒的是吃货们的脚,这时不去弄几只肥蟹尝尝,岂非辜负了这大好秋光?把酒持螯之余,不由得想起鲁迅先生的一句话:“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很令人佩服的,不是勇士谁敢去吃它呢?”确实,螃蟹横行霸道、面目可憎,吃之需要勇气,那么这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谁?

在民间,流传着一个传说。相传大禹治水时,曾授命“解”到阳澄湖附近督工。那时,江河湖泊里盛产一种甲壳虫,八条腿、两只螯,模样凶恶丑陋。不仅偷食稻谷,还用双螯夹人,人称“夹人虫”。为制服“夹人虫”,“解”想出了一个法子:在城边挖掘围沟,灌入沸水。当“夹人虫”过来时,纷纷跌进围沟里烫死了。没想到,烫死的“夹人虫”外壳变红,散发出诱人的香味。“解”很是好奇,大着胆子,揭其背壳,试嚼其肉,发觉极为鲜美,大喜之余广发“朋友圈”。就这样,貌似凶狠的“夹人虫”成了一道家喻户晓的美味。为纪念敢为天下先的“解”,后人就将这种“夹人虫”称为“蟹”。

传说不足为凭,据史料记载,古人吃蟹是始于“蟹胥”。《周礼·庖人》载:“荐羞之物谓四时所膳食,若荆州之鱼,青州之蟹胥。”也就是说,御厨给周天子做的菜,其中有一道名叫“蟹胥”。何谓“胥”?晋吕忱《字林》曰:“胥,酱也。”原来,“蟹胥”就是“蟹酱”。蟹酱的做法很简单:将蟹洗净捣碎,加适量配料,腌制而成。此做法一般针对腥味较重的海蟹,如梭子蟹。

魏晋南北朝时,市面上出现糟蟹、糖蟹等蟹制品,深得食客青睐。关于糟蟹的做法,有口诀说得明白:“三十团脐不用尖,陈糟斤半半斤盐,再加酒醋各半碗,吃到明年也不厌。”大诗人陆游好食螃蟹,尤喜糟蟹,并赋诗赞叹:“旧交髯簿久相忘,公子相从独味长,醉死糟丘终不悔,看来端的是无肠。”其实啊,不管是糟蟹,还是糖蟹,都是腌制品,通俗点讲,就是咸口、甜口的区别。比如诗人苏舜钦就更推崇糖蟹,发出“霜柑糖蟹新醅美,醉觉人生万事非”的感慨,醺醺然竟有种“持螯把酒与山对,世无此乐三百年”的豪迈。

宋代,做蟹手法更是花样翻新,涌现了诸多知名的蟹菜,其中尤以“洗手蟹”和“蟹酿橙”为最。《吴氏中馈录》载,“洗手蟹”的做法是:“用生蟹剁碎,以麻油先熬熟,冷,并草果、茴香、砂仁、花椒末、水姜、胡椒俱为末,再加葱、盐、醋共十味,入蟹内拌匀,即时可食。”光是配料就不下十种,味道自是浓了美了,只是不知还能尝出蟹味否?而“蟹酿橙”在手法上更是刻意求新:剔取螃蟹肉装入掏空的橙子中,入甑中,用酒、醋、水蒸熟,用醋、盐供食。好吧,将蟹肉细细地剔出来放到橙壳里蒸熟而食,这种精致而奢靡的吃法,估计也就宋朝人能想得出来。

作为资深的“吃货”,我总是固执地认为,至鲜至美的东西,只需清蒸就好。人称“蟹仙”的清代大文学家李渔深有同感:“凡食蟹者,只合全其故体蒸而食之……”美食家袁枚也附和道:“蟹宜独食,不宜搭配他物。最好以淡盐汤煮熟,自剥自食为妙。”可见,古今吃货们的心意总是相通的呢!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