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选人:崔曰梅

崔曰梅,女,1976年出生,平原县王杲铺镇机关干部。她以孝道为尺、以奉献为墨,在近五十载的人生长卷中,将平凡生活中的点滴小事,谱写成一曲孝老爱亲的动人赞歌。

一、孝亲敬老:用行动诠释“儿媳如女”的真谛

作为儿媳,“父母亲苦了一辈子,孝敬老人、赡养父母是为人子女的本分,不仅要记在心里,更要落实在行动上。”“父母养我们小,我们养他们老,这是天经地义的事。”这是崔曰梅常挂在嘴边的话。作为儿媳,她对公婆的照料如同春雨润物,细致入微渗透在生活的每个角落。公婆因常年劳作,身患高血压、关节炎等慢性病,她坚持每月陪老人定期体检,将每日用药按早中晚分类装袋,贴好服用说明;每逢换季,她总会提前备好合身衣物。为了让老人吃得舒心,她专门准备了“老人食谱”。遇到老人胃口不佳时,她会蹲在厨房琢磨半天,变着花样让老人多吃一口。公婆常说:“有这样的好儿媳,是我们前世修来的福!”

二、舐犊情深:用坚韧扛起“长姐如母”的责任

2014年,崔曰梅的父亲被身患重病,医生建议保守治疗。她拿着诊断书躲在医院楼梯间哭了半小时,擦干眼泪后对兄弟姐妹说:“只要有一丝希望,咱们就不能放弃!”她白天在单位和医院间奔波,晚上住在病房打地铺。父亲治疗期间呕吐不止,她用棉签蘸着温水一遍遍擦拭嘴角。父亲意识模糊时总念叨想看老家的麦田,她用手机拍了视频,每天在病床前循环播放。尽管最终未能留住父亲,但她用日夜守护,让父亲在生命最后阶段感受到了子女的温暖。

父亲去世后,刚参加工作的弟弟面临订婚、购房等压力。崔曰梅主动召集兄弟姐妹商议:“弟弟还小,咱们当哥姐的得多帮衬。”她不仅拿出全部积蓄,还向同事借钱凑齐了12万元,帮弟弟付了婚房首付。弟弟婚礼当天,她忙前忙后布置婚房,给新人整理礼服时,弟弟红着眼圈说:“姐,你比爸妈还操心我的事。”她笑着拍拍弟弟的肩膀:“一家人不说两家话,你过得好,爸妈在天上也安心。”

三、相濡以沫:用理解构筑“夫妻同心”的港湾

在家庭生活中,她与丈夫相濡以沫二十余年。为支持丈夫繁忙的工作,她主动挑起家庭重担,包揽家务、照顾老人与孩子,毫无怨言。在子女教育上,她注重言传身教,培养儿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她常对儿子说:“做人就像种庄稼,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糊弄不得。”在她的影响下,儿子从小学到大学始终品学兼优。“我妈总说‘要做对社会有用的人’,这句话我记一辈子。”如今儿子正在攻读硕士学位。丈夫常说:“我取得的荣誉,有一大半归功于妻子的支持。”

四、大爱无疆:用担当书写“为民服务”的答卷

步入中年,崔曰梅始终保持诚信热情、敬老爱幼的作风,热心帮助亲戚邻里。作为机关干部,她坚守岗位。担任退役军人服务站站长期间,她用心用情服务退役军人,常对老兵说:“您要保重身体,感谢您为保家卫国作出的贡献!”在她的带领下,服务站完成全镇优抚对象信息采集及光荣牌悬挂工作,协助6名退役士兵办理社保接续,发放优抚资金10余万元,印发《保障法》1000余册开展政策宣传。

崔曰梅的事迹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在柴米油盐的琐碎中彰显着人性的光辉。她用一勺一勺喂饭的耐心、一夜一夜陪护的坚守,将“孝老爱亲”四个字刻进了生命的年轮。正如她在日记中所写:“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把小家照顾好,才能为大家做更多事。”这份朴素的信念,让她在平凡岗位上绽放出不平凡的光彩,成为新时代孝老爱亲的生动典范。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