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津晚清翰林庞际云——从曾国藩幕僚到封疆大吏

□张居明

庞际云(1823—1884),名震龙,字省三,宁津县刘营伍乡庞寨子村人。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考中举人,清咸丰二年(1852)考中进士,并被选为庶吉士——俗称翰林,故后人称他庞翰林。他开始任刑部主事,后历任江宁盐巡道、两淮盐运使、淮扬海道、湖北按察使、湖南布政使、湖南巡抚、云南布政使等职,于光绪十年(1884)逝世于云南布政使任所。

科场失意,屡败屡战

庞际云少年聪颖、机敏超群,刚及弱冠便考取了功名。他为官40余载,一生恪尽职守、廉洁自律、勤政爱民、体恤百姓,破解了诸多悬疑怪奇之案。晚清中兴四杰之首的曾国藩也非常赏识他的能力和才华。庞际云内敛坚韧、干练果断,深得曾国藩信任和喜爱。

庞际云的父亲名叫庞朋,字君锡,是名私塾教师,育有际韶、际咸、际云3个儿子。幼年的庞际云就展现出过人的天赋:9岁能背诵四书五经,13岁入邑庠读书时,每次考试都是名列前茅,吟诗作赋无所不能,一时间名声大噪。

道光二十三年(1843),20岁的庞际云在乡试时考中举人。刚及弱冠便荣登桂榜,这让青春年少的庞际云对未来充满无限希望,准备大展宏图,为国效力。没想到以后数次科考屡屡受挫,一再名落孙山。在第二次赴京会试时庞际云认识了时年36岁担任文渊阁直阁事的曾国藩。两人由此开始了亦师亦友的26年的交往,庞际云将这段经历称之为“负笈相从”。庞际云科场失意,曾国藩勉励他继续努力,锲而不舍必有成就。

入翰林院,拜曾国藩为师

咸丰二年(1852),庞际云在会试恩科中终于时来运转,在殿试中高居二甲第三十一名。庞际云进入翰林院后,便拜曾国藩为师。曾国藩也慷慨地向他传授为官处世之道,而庞际云的勤勉努力、干练精明也给曾国藩留下了深刻印象。当年六月,朝廷令曾国藩担任江西乡试正考官。当他行至安徽太湖县小池驿时,突然接到老家母亲病故的消息。按照清代法律制度,官员父母病故,必须离职丁忧守孝三年。所以曾国藩在痛彻心扉之际,必须着手安排善后事宜,他写信给在京师的儿子曾纪泽,嘱咐他寻找自己的故交前来帮忙。他告诉曾纪泽:“开弓散讣,不可太滥,除同年同乡门生外,惟门薄上有来往者散之……”最终的宾客名单,曾国藩叮嘱儿子务必“请省三先生定夺”,可见曾国藩对庞际云的信任。

庞际云曾一度担任曾国藩的幕僚,并兼任曾纪泽的家庭教师。曾国藩在日记中还特意夸奖:“庞省三教书甚为得法”。除了正常的事务处理外,闲暇之余两人常一起散步、饮茶交流心得。《曾国藩日记》中记载,曾国藩曾“早饭后因身体患病,谢不见客”,但听到庞际云拜访,他却精神倍增,与之久谈不觉疲倦。

积极筹饷,支援抗法前线

同治八年(1869),庞际云任淮扬海道时,时值运河伏汛,大水涨到7尺可以开闸泄水。他体恤民情,违反常规,加固堤防,硬是坚持十几天,等下游产米区的早稻上场、中稻大部收获才开闸泄水,保住了农民的收成。

光绪六年(1880),庞际云调任湖北按察使,任职期间在全国率先成立清理积案局,一年内结案9000余起,平反了许多冤假错案,深得百姓拥戴。因其政绩突出,次年升任湖南布政使。

光绪九年(1883),中法战争爆发。时任湖南巡抚潘鼎新率军赴前线作战,湖南巡抚由庞际云署理。整个中法战争期间,庞际云积极为前线筹集军饷,补充兵员,被朝廷嘉赏头品顶戴。表扬他:“急公诚悃,深堪嘉尚”“不分畛域,接济边军”。但中法战争结束后,当地和京都却有诸多官员上奏疏诬告弹劾他,朝廷非常重视,令署理湖广总督卡宝查明据实具奏,但三次详细调查,均确认属诬告,认定庞际云为官清廉,勤政为民。庞际云调任广东布政使,后又调任云南布政使。

光绪十三年(1887),庞际云因积劳成疾病故于云南布政使任上。

据庞寨子村的一位老人回忆,他小时候庞家庄园的南苑、东苑、西苑都保存完好,都是青砖青瓦,飞檐雕栋,富丽堂皇,庞际云兄弟仨分别住南苑、东苑和西苑,现在后街只存留有东苑一段房基,砖里面的土坯也有上百年,泥土全是用糯米洇湿后特制,特别坚硬。据说那时建翰林府的物料已备好,只因庞际云去世早,翰林府才没建成。庞际云一生清正廉洁,到哪里都深受老百姓欢迎,据说,京剧、河北梆子《铁公鸡》的运粮官原型就是庞际云。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