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战士 陵县双雄

宋建谋、王凤岐二人于1926年在济南一师同时入党,后又一同参与组织鲁北农民暴动——

红色战士 陵县双雄

宋建谋

王凤岐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鲁北大地军阀连年混战,地主恶霸横行乡里;土匪强盗打家劫舍,杀人放火,社会形势动荡不安,人民群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1900年出生的宋建谋与1911年出生的王凤岐,处于相同的社会环境,目睹这一切,激起他们决心投身革命的满腔热情,他们于1926年在济南第一师范学校同时参加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共陵县党组织早期组织者和领导者。在那残酷的白色恐怖岁月,宋建谋、王凤岐抱定坚定的革命信念,从事革命工作,先后为革命献身,其事迹至今广为传颂。

宋建谋建立了陵县第一个党支部,与王凤岐共同参与组织农民暴动

宋建谋,字献廷,1900年7月出生于陵县土桥镇宋集村(今属天衢新区)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宋建谋6岁时,母亲离世,父亲再娶,生一男孩,即宋建秀。不久父亲也因贫病去世。年幼的宋建谋只得跟继母、弟弟相依为命,艰难度日。为改变家庭命运,继母决心砸锅卖铁供宋建谋上学。宋建谋十分珍惜来之不易的上学机会,几年后以优异成绩考入德州高小。在校期间,他结识了一些思想开明的老师,阅读了一些进步书刊,逐渐接受了新思想,认识到救国救民单靠少数人不行,要让占多数的农民站起来。

宋建谋18岁时高小毕业,返回家乡当了一名教书先生。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对宋建谋是一个极大的鼓舞。他每天步行十几公里路,往返于家乡和德州,打听运动的消息,寻找进步书刊和传单。回校后,他把时事形势讲给学生和乡亲们,并带领学生在村里张贴“打倒军阀”“打倒列强”“争取民主”等大标语。这对周围村镇的群众是一个很大的震动,人们争相传告。1924年夏,宋建谋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济南第一师范学校。次年,他的同乡王凤岐也考入该校,二人成了革命道路上的战友。宋建谋在校期间,积极阅读《新青年》等进步书刊,广交革命仁人志士,思想进步迅速,很快便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在学校党组织的领导下,他经常和其他进步同学一起走上街头散发传单、张贴革命标语,积极参加革命活动。入党后,他利用假期,与王凤岐一同回到家乡,宣传反帝、反封建等进步思想,在当地群众中影响很大。

1926年7月,宋建谋从济南一师毕业,带着党的重托回到宋集村,以教书为掩护继续开展党的活动。他广泛接触群众,晚上走家串户和群众促膝谈心。经过一段时间的考验,宋建谋发展宋清海、宋清河、宋文德等青年入党。1927年春,宋建谋等人在中共鲁北党组织的领导下,建立了陵县第一个党支部——宋集党支部,宋建谋任党支部书记,宋清海任组织委员,杨国英任宣传委员。在宋建谋的领导下,党在宋集村的力量不断发展壮大,宋建恩、宋开经、宋建弟、宋建其、宋建亮、宋建荣等一批先进青年先后入党。不久,中共鲁北党组织要求宋集村党支部建立农民协会,开展农民运动。同年春末,宋集村成立了农民协会,会员达百余人。宋集农协成立的第三天,正逢土桥镇大集,在村党支部的领导下,农协会员勇敢地走上集市街头,宣讲“耕者有其田”“抵制日货”等革命主张,在沿土桥镇的大街小巷张贴“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山东军阀张宗昌”等标语。集市宣传非常成功。宋建谋因势利导进一步教育群众团结起来,发动土桥一带各村相继建起了农协。农民运动迅速席卷了陵县西部和北部,为陵县农民武装暴动奠定了思想基础和组织基础。

1927年8月,中共鲁北地委根据党的八七会议精神,遵照中共山东省委指示,成立了鲁北农民暴动行动委员会,领导鲁北8县的农民暴动。同年10月,鲁北地委决定首先在陵县组织农民武装暴动,并决定将宋集村党支部作为陵县农民武装暴动临时支部之一,把宋集农民协会作为陵县农民武装暴动的重要力量。农历十一月下旬的一个晚上,四五百名革命群众从四面八方涌向暴动集合地点——陵县城北天齐庙。在宋建谋的带领下,80多名宋集农协会员,率先到达,他们手握长矛,肩背钢刀,个个精神抖擞。但由于暴动计划不周,打入城内的接应人员被禁锢,与暴动队伍失去联系,致使暴动以失败而告终。

暴动失败后,反动当局对共产党人进行了血腥报复,宋建谋为掩护他人被当场逮捕,宋清海等人乔装逃脱。敌人多次对宋建谋进行严刑拷打,他大义凛然,毫不畏惧,严守党的机密。敌人无计可施,便把他关进阴暗潮湿的牢房,并责令狱卒虐待他。这年冬天,受尽折磨的宋建谋染上了肺病。中共鲁北地委多方设法营救,两年之后,宋建谋终被释放。但由于肺病日益严重,连续发作,终因医治无效,于1931年7月在家中去世,年仅31岁。

王凤岐参加邓恩铭组织的越狱活动,失败后壮烈牺牲

王凤岐,字鸣周,又名韩广德,陵县土桥镇刘辛庄(今属天衢新区)人,生于1911年2月。其9岁就读于本村小学,13岁入土桥镇高等小学。在土桥高等小学读书时,王凤岐就以少年特有的热情投入到反帝爱国的斗争之中。他和老师、同学们一起印发传单、示威游行、到集市演讲,宣传革命道理。1925年夏王凤岐高小毕业,考入济南第一师范学校。当时,该校是我省的革命摇篮,建有党的秘密组织,并藏有不少革命书刊。王凤岐阅读了许多有关马列主义的书籍,这使他懂得了更多的革命道理。1925年12月,他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1926年春节,他和同学李烈山带了大量宣传品回到德州,在博文中学张信诚等人的帮助下,于农历正月初三夜间,将传单塞进国民党官府、官员住宅和各个店铺,在大街上贴满了“打倒土豪”“打倒军阀”等标语。入党后,他先后多次到德州向进步学生宣传革命道理,在家乡发展党团组织,组织农民协会。他先后发展了本村的王殿恩、王殿奎、王殿武、王殿臣和董家阁村的杨国英5名党员。同时,他与宋建谋密切合作,建立宋集党支部,积极组织成立周围村庄的农民协会,使这一带出现了革命热潮。

随着大革命高潮的到来,王凤岐参与了中共鲁北党组织的领导工作,任共青团鲁北特委书记。后王凤岐又参与了“鲁北暴动行动委员会”的工作,和鲁北党组织负责人李宗鲁共同制定了具体的暴动计划。虽然暴动未能成功,但它揭开了鲁北农民武装斗争的第一页,扩大了中国共产党的影响,鼓舞了人民群众的革命斗志。

暴动失败后,党组织遭到国民党地方反动当局的破坏。王凤岐遭通缉被迫离开家乡,到济南、泰安一带开展革命活动。此时的王凤岐当选团省委执行委员。1928年5月,鲁北特委遭到破坏,特委书记李春荣牺牲。为恢复和开展鲁北党的工作,省委派王凤岐以巡视员身份到鲁北开展工作。王凤岐欣然接受了党组织交给的任务,回到鲁北,将个人安危完全置之度外。他化名韩广德,以平原县为主要活动基地,经常深入到平原县各学校和农村广大群众中宣传革命思想,很快把大革命失败后群众低沉的情绪重新振奋起来。王凤岐还认真吸取陵县农民暴动失败的教训,及时制止了个别同志的冒险行为,为党保存了革命力量。

1928年11月,王凤岐回省委汇报工作时被特务盯梢,在平原县火车站不幸被捕。在监狱里,敌人耍尽种种伎俩,刑具用遍,软硬兼施,企图胁迫引诱王凤岐变节,但始终未能得逞。1929年春,王凤岐被以“共党重要分子案”押解到国民党济南监狱。在狱中,他借放风的机会,用传纸条的办法保持着与邓恩铭等党员的联系。他们相互鼓励,团结一致,坚决同敌人展开斗争。王凤岐参加了邓恩铭等同志组织的越狱活动,他们用信封制成石灰袋,于7月21日趁放风时将狱卒击倒,18名同志冲出了监狱。但在疏散中,邓恩铭、王凤岐等12名同志再次被捕。1931年4月5日凌晨,国民党反动派将邓恩铭、王凤岐等22名共产党员押至济南纬八路刑场枪杀。王凤岐光荣就义时,年仅20岁。

宋建谋、王凤岐在自己短暂的生命中,用行动谱写了一首英勇悲壮的革命赞歌。他们的丰功伟绩永载史册!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