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平原县志》中董思任家乡景色
□宫玉河
平原县董路口董氏家族,堪称清康乾时期的名门望族。董思任就出生于这样一个大家庭。叔父董讷(1639—1701),字兹重,康熙六年(1667)丁未科殿试一甲第三名,探花,赐进士及第,后官至“总督两江等处地方提督军务、粮饷、操江、统辖南河事务”,是全国位高权重的九大总督之一。父亲董访,字禾问,人称董上舍,别号致爽诗人。董思任,字予肩,拔贡。康熙四十三年(1694)任镶红旗教习。雍正四年(1726)任威县知县,雍正七年至雍正九年(1729—1731)任沧州知州。
一
清乾隆《平原县志》记载:董思任曾经处理过两个棘手案件,拂民怨,正民风,深孚众望。一是某甲吊死于高杆,主管典狱的官员两次到现场查看,去巡视的官员也怀疑某甲的死因,于是报告给了董思任。董思任前去查看详情,路上遇到3头牛卧伏挡路,赶也赶不走。董思任翻阅案卷,发现当地人胡三牛曾与某甲两人对赌,某甲连输,无力偿还赌债,而胡三牛穷追不舍。走投无路的某甲直接吊死在胡三牛家。这可把胡吓坏了,赶紧把某甲尸体移开,将其悬挂高杆,造成某甲自杀身亡与其无关的假象,以逃避罪责。董思任找来胡审问,胡当即服罪。二是清河县一人连杀三人,入狱后一直未能作死刑处理。董思任得悉案卷后,结合实情,秉公执法,雷霆出击,严肃处理了失职渎职、久拖不决的相关人员10余人。
二
威县民风彪悍,好勇斗狠,经常出现互相争斗的“棒子帮”。董思任严厉打击,毫不手软,好勇斗狠之风逐渐平息。董思任任沧州知州时,沧州境内有条大河,水流湍急,河堤陡薄。按照多年惯例,一般是等到秋季,上面才拨款维修加固。然而,夏秋时节,往往是水患频发的季节,如果一味地等到秋季拨款来到再维修加固,肯定误事。董思任明白轻重缓急所在,未雨绸缪,动用其他款项先行维修加固,从而杜绝了水患。遇到灾年,董思任亲力亲为,逐村查实上报赈灾。外出后又返回家乡没有及时入册得到赈济的,董思任就用自己的薪俸提供帮助。最终,董思任因积劳成疾,只好辞去官职回乡。
三
纪晓岚(1724-1805)曾在其笔记体志怪小说《阅微草堂笔记》中记录了董思任的幽默故事。故事说,河北孝廉刘士玉家里有一书房,不知何时被狐所占。白天,若有人在书房,这狐狸就没话找话跟人闲聊,一言不合,狐狸就立马开战,瓦片、石子往人身上飞。狐能看得见人,而人看不见它。沧州知州董思任听说这件奇事后,自告奋勇到刘士玉家,帮他赶狐狸。到了书房,狐狸没有拿东西扔他。于是,董思任开始跟狐狸谈心,比如人、妖有别,井水不犯河水等,劝狐狸搬走。这时候,屋檐上忽然传出声音:你做官名声很好,爱护百姓也不受贿,所以我不敢拿东西扔你,但你之所以爱护百姓,是因为你希望人们说你是个好官,不受贿是为了怕将来影响自己升职,所以我也不怕你!
董思任听到狐狸说出了他的小心思,尴尬不已,只好离开。而刘家的一个仆妇却不怕狐狸,狐狸也不敢扔她。于是刘士玉就拐弯抹角问狐狸原因,狐狸说:她虽然人粗笨,但她是真孝妇,你们凡人看不见。连恶鬼见了她都要敬畏,何况我狐类呢。刘士玉茅塞顿开,立马让仆妇住了进来,结果,狐狸当天就溜走了。孝顺的人,原来这么神奇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