妻贤何愁家不富,子孝何须父向前。家住德城区司法局宿舍的鲁秀丽今年54岁,她全部的中年时光都花费在侍奉公婆、照顾父母之中,在追求女性独立的当下社会,因“孝亲”牺牲事业和自由的她却甘之如饴。
她说,“人不孝其亲不如草与木”,一个家庭想要幸福和睦,就要相互支持照顾,不能吝啬付出。自己如此,母亲和婆婆更是如此,这是代代相传的家风,也是家庭得以幸福向前的基石。
送夫参军,母亲独自赡老抚幼
鲁秀丽老家在平原县,父母1953年结婚,两年后村里传来了招募志愿军的消息。父亲鲁庆峰一腔热血,跃跃欲试。没等父亲张嘴,母亲就抢先表了态:“你是穷苦出身,保家卫国更应该挺身而出。你放心去吧,家里二老和孩子有我照顾,准出不了岔子。”父亲参军保家卫国,母亲一人担起赡老抚幼的重担。
1960年,母亲带着爷爷奶奶一起到海南岛随军,三代人终于团聚。不久后,一家人却又遇到了新问题。爷爷奶奶适应不了海南的湿热气候,吃不惯粗糙干硬的大米饭,睡不惯低矮闷热的草窝棚,更听不懂海南方言。苦闷之下,老人身体一天不如一天。父亲鲁庆峰犯了愁,却也无计可施。这时,母亲做出了一个令所有人意外的决定:带着公婆回老家。
“公婆一辈子拉扯儿女不容易,我不能让他们生活得不舒心,否则孩子他爹也不能安心工作。”面对街坊邻居的质疑,母亲这样说。
家中遇难,婆婆带奶奶住娘家
鲁秀丽的婆婆刘志兰也是一名军嫂,为人宽厚、坚强。1966年,怀有身孕的刘志兰到东北婆家探亲,婆婆日子过得艰难,一再要求跟她回家。
家中拮据,盖不起房,刘志兰干脆将婆婆带回娘家一起生活。家中没有多余的被子,她与婆婆挤在一个被窝里睡;没有布票,她就把自己的衣服拿给婆婆穿。刘志兰一边照顾三位老人,一边将三个儿女抚养长大。
1982年,鲁秀丽的公公转业回到德州,刘志兰一家老小得以从农村搬到城里。生活条件好了,刘志兰不仅万事都顺着老人的心意,连丈夫每月的工资也交由婆婆管理。对此,邻居们时常笑她“傻”,为何对婆婆比对亲娘还尽心?刘志兰笑呵呵地说:“我们一起生活了一辈子,从没红过脸,更没吵过架。家庭和睦,丈夫的事业才能稳定,孩子将来才能孝顺、有出息。”
言传身教,孝贤成就幸福家庭
“我的母亲不仅关爱小家庭,心中更是有大爱之人。”鲁秀丽说。鲁家兄妹五人陆续成家后,母亲便对他们约法三章:人是双重父母,要孝顺岳父岳母和公公婆婆;夫妻不可因家务事吵架,更不能惹老人生气。谨记母亲的教诲,婚后的鲁秀丽同样是人人夸的好儿媳、好女儿。
2012年,鲁秀丽的公公糖尿病病情恶化,在长达四年的时间里,常需要住院治疗,最严重时,内脏衰竭、双腿溃烂、视网膜脱落。婆婆年迈,丈夫工作忙,鲁秀丽便放弃了自己的工作,全身心地守在病床前,直到公公去世。
2018年,鲁秀丽的母亲被确诊为阿尔兹海默症。忙碌了一辈子的母亲,变得连烧水做饭都难以完成,后来连子女都认不清了。为了延缓病情的恶化,鲁秀丽坚持每天上午、下午各两小时,带着母亲外出散步。
“父亲是家里的秤杆,母亲就是那秤砣,是那定盘的星!”鲁秀丽认为,在她的家庭中,女人不仅能顶半边天,更是家庭的灵魂,是孩子们的主心骨。她生活在这个以“孝”为先的大家庭中,感受到的不仅是其乐融融的温暖,更是滋养一生的大爱。德州晚报全媒体记者 刘畅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