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辈的故居

赵彦俊

年后,收到了哥哥发来的父辈故居模型照片。哥哥在外多年,由于工作原因,极少回家。听闻故居即将消失,他眷恋故居,要留下它。于是,他找来木头,凭着记忆,按1:40的比例,精心制作再现了一个全景式故居。看着熟悉的“故居”,我百感交集,时空仿佛倒转,故居的一幕幕浮现在眼前。

故居,建于民国初年,乡下几间普通的平房,已九十余年。故居院子不大,栽有两棵石榴树、一棵槐树和一棵枣树。每逢春季,槐树开满了一咕嘟一咕嘟的花,满院飘香;等到夏季,两棵石榴树分别开出了朵朵红的、白的花;秋季,一个个咧开嘴露出了晶莹剔透像宝石一样的颗粒;枣树也果实累累,半红半黄的垂满枝头,十分诱人,这是儿时一年中最快乐的时光。

故居,是生我养我的地方,它承载了我美好的童年。故居情深入骨髓,思念故居的情感如酒,香醇而浓烈。去年清明节,我回到了魂牵梦绕的故居。由于无人居住,年久失修,只剩了三间北屋,树木也没了。看着残破的墙体,感觉到了岁月的味道,偏隅一角的几件旧家俱似在诉说着一个个过往的故事……“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望着凝结着时光、温馨的故居,我泪眼朦胧,用相机拍下,给哥哥发去。

故居,是父辈人生、发展的血脉根基。它伴随着父辈走过了人生的不同时期,留下了或悲或喜、或苦或甜的岁月背影。踏进荒芜破败的小院,似也感受到了父辈的气息,那么亲切。推开吱哑作响的大门,我思绪翻滚。这扇门上曾留下父辈踏月荷锄,归时笃定的敲击声,也曾扬起孩提时玩耍归来时欢快清脆的敲打声。小脚母亲则大清早推开门,满怀疼爱地送儿子去上学……漫步院落中,穿越历史风尘,想象那段缓慢灵动真实而平淡的旧时光。

故居,像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历经劫难而不屈。它曾因大哥参加八路军、父亲革命,多次遭到鬼子、伪军的搜捕、打砸;也遭到过国民党军队、还乡团清家,父亲被抓走,院中的大槐树等也被锯掉……解放后,故居焕发了青春活力。上世纪六十年代解放军修筑铁路,故居张开双臂迎接解放军进驻。故居,已走了近一个世纪的时光,它经受承载了太多太多,至今仍能看到那块挂在门楣上“光荣军属”的牌子,这也是故居的亮点,彰显了故居厚重的家国情怀。多年来,受家风、传统的影响、熏陶,从这里先后走出的几个儿女,分别在党政、国防尖端科研以及行政管理机关等部门工作,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故居给了我生命,也给了我生活的力量。对我而言,它就是一本永远也读不尽的书。

故居的风格,像父辈一样和善低调,它不华丽高大,有些破旧,可是在我的心里却是世界上最美、最温暖的地方。因为那里有最真诚、最无私的爱,有着父慈子孝、兄弟相好、妯娌和睦相处的幸福时光。特别是和伯父根之所系、情之所牵,分家之后依然亲密无间。令人难忘的是,几十年来年夜饭都在一起,即便是最贫瘠的年代,一大家人围坐在一起,互相敬酒、贺岁,那种几代人同堂、祥和欢乐、温馨之情,令人永远回味与怀念。“梦中每迷还乡路,愈知晚途念桑梓”。操劳、奔波一生的父母和伯父母,都早已离我们而去,我们也已进入暮年。故居终将消失,留下的唯有记忆和载不动的乡愁。哥哥说,他今年将回来一次,我蓦然间感到,其实从未离家,故居一直根植于我们心灵深处。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