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安作璋先生在陵县文博苑题 摄影李照明
石贤圣
2月21日,我从好友微信及多个媒体公众平台惊悉:中国秦汉史研究领域的扛鼎人物、著名历史学家、山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安作璋先生,于20日不幸因病去世,享年93岁……曾经一来一往、两次与安先生近距离接触和交往的情景,瞬间浮现眼前。
初见
感受先生迷人风范
2008年6月6日,由安先生等7人组成的省文化工作考察组,应邀来陵县(现陵城区)考察文化工作。孟夏时节,草木葱茏,百花盛开,蜂喧蝶舞,一派生机勃勃的美好景象。安先生虽已年逾八旬,但依然精神矍铄,兴致勃勃实地考察、听取有关情况汇报,神秘连绵的汉墓群、庄重肃穆的东方朔墓、古朴典雅的文博苑、“三奇”美誉的画赞碑……陵县悠久的历史渊源、丰富的文物遗迹、深厚的文化底蕴,使安先生一行表现出浓厚兴趣。
安先生认为,陵县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名人辈出,是山东省黄河以北文物古迹最多的县,堪称汉唐古城。他说,1995年省人大常委会第19次 会 议 通 过 的《山 东 省1996-2010年人文自然遗产保护与开发规划纲要》第二部分《规划目标》之“(十三)运河文化区”中,确定该区以古京杭大运河为主线,规划目标共有9项,其中陵县就占有2项,即“保护和开发陵县汉墓群”“建设东方朔文学艺术陈列馆”。这一方面证明陵县在全省人文自然遗产保护与开发方面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另一方面也为陵县提供了可以充分利用的优惠政策。他建议,要进一步加强保护工作、加大宣传力度、做好利用文章,推动文化旅游事业更好更快发展。
考察完毕,他在文博苑欣然挥毫题词“汉风唐韵”。简短准确的概括、隽秀飘逸的墨迹,令在场人员热烈鼓掌喝彩。我当时是县文化旅游局的党组副书记、副局长,有幸参与陪同服务工作,亲身感受到了安先生的迷人风范,并有幸在他题词时与其相对而立,为其铺平宣纸。
拜访
钦佩先生严谨态度
2014年初,新年伊始,万象更新,当时鉴于讨论东方朔墓碑碑名问题,我便萌发了请教安先生的想法。虽然当年安先生来陵县调研时我曾有幸参与接待,但若干年过去了,且咱毕竟是个小卒子,如此大家能理睬咱吗?抱着试一试的想法以及急于求教的忐忑心情,我于1月4日中午将有关资料打印装订,并写了一封短信,以特快专递的方式寄给安先生。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1月6日上午9点15分,安先生用家中座机给我打来了电话,他侃侃而谈,一口气说了23分3秒,使人无法相信他已88岁高龄!接完电话,崇敬、感动之情难以言表,迅即根据电话录音整理打印成文。
为避免因听觉或理解问题而歪曲原意,我1月7日借出差济南的机会登门拜访、当面请教安先生。安先生毫无大家架子,上身着旧式手工毛衣,脚上穿着一双普通布鞋,极其朴实。他热情地引领我到书满四壁的东书房一张非常简易的写字台前。简单寒暄几句,我便拿出事先打印好的“电话稿”请他指正。他戴上眼镜,字斟句酌,还不时和我交谈:“给你打电话时没打草稿,难免有不妥之处……”反复修改了三遍,不知不觉一个多小时过去了。
修改稿较之原稿,改正别字1个,修改字、词、标点符号5个,删除标点符号5个,增加标点符号2个,删除汉字98个,增加汉字73个,总字数(含标点符号)由788个减少为760个——治学严谨之态度着实令人钦佩!为尽量少打扰这位可敬的老人,我连声道谢后告辞。
安先生在“电话稿”末尾特别注明:“仅是个人粗浅的理解,仅供参考!”足见其平易近人、谦虚谨慎之高尚品德!反复拜读,感慨万千!
写到此,已是泪眼模糊。安先生:2月20日,“雨水”刚过,马上就是万物复苏的阳春时节。您虽然离开了我们,但您的风范却根深叶茂、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