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喧嚣都市的一隅,位于历城区洪楼附近的“慈心堂”中医馆,时常能看到候诊的患者。他们口中相传的,不仅是坐诊医生高建民精湛的医术,更是他那“让老百姓看得起病、吃得起药”的暖心承诺。毕业于正规中医药大学、承袭家族四代衣钵的高建民医生,以其“药减力专、疗效为先”的用药精髓,在患者心中树立起一座“仁心仁术”的丰碑。
传承不断,匠心独具:从大学课堂到祖传医案
初见高建民医生,他正耐心为一位老年患者把脉,言语温和,眼神专注。案头,除了现代化的电脑,还摞着一叠泛黄的祖传医案。

“系统的大学生教育给了我坚实的理论框架,而家族的传承,则教会我如何在实践中‘精准打击’。”高建民告诉记者,他的高祖便是乡间郎中,医术与医德代代相传,至他已是第四代。这种结合,让他既避免了传统中医中可能存在的经验主义,又弥补了学院教育中临床实践深度不足的短板。
“药减力专”:一张小药方背后的用药哲学
“高大夫开的方子,药味不多,价格不贵,但效果特别好。”带着孩子前来复诊的王女士感慨道。此前孩子反复咳嗽,高建民仅用了七味药,三剂之后便大为好转,药费远远低于她的预期。
这正是高建民“药减力专”用药哲学的体现。他解释道,中医开方如排兵布阵,讲究“君臣佐使”,脉络分明。“药不对证,吃再多也是徒劳。精准辨证后,用一味药能解决的问题,绝不用两味。好比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力道用在关键处,既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也减少了对身体的无关干预。”
他进一步阐述,这种“减”与“专”的背后,是深厚的功力。它要求医生必须对药材的药性、归经、配伍了然于胸,敢于并善于使用“力道雄厚”的道地药材,通过精准配伍,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因此,在慈心堂,患者拿到的常常是药味精炼、价格亲民,却直中病所的“良心药方”。
“为民节省”:刻在骨子里的医德传承
“慈心堂”的“慈”字,在高建民这里,化为了实实在在的行动。“医生不仅要治病,还要‘治心’。看到患者为药费发愁,病就好了一半,这哪能行?”高建民说,为患者节省费用,几乎成了他开方时的一种本能思考。“我会下意识地比较不同药材的性价比,在保证绝对疗效的前提下,优先选择效果佳、价格优的选项。”
这种本能,源于祖辈的言传身教。他记得祖父常说的话:“我们开的是药方,更是心方。要对得起患者的信任,更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如今,这份承诺通过他一张张精简高效的处方得以延续,让中医“简便验廉”的传统优势在当代得以发扬光大。
结语
在高建民医生的诊室里,现代化的诊断设备与古旧的脉枕和谐共存,正如他本人一样——既承载着四代人的古老智慧,又闪烁着现代科学的理性之光。但他最珍视的,始终是患者康复后舒展的眉头和减轻的经济压力。高建民用他的行动证明,一代良医的传承,不仅是医术的延续,更是那颗“以人为本、为民节省”的仁爱之心的薪火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