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项原创性、突破性科研成果,都建立在潜心研究的基础上。甘坐“冷板凳”,需要毅力,更需要魄力。
在今年的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获得者中,不乏山东科研人员的身影。他们以十年磨一剑的韧劲,以“一辈子办成一件事”的执着,创造了“首个”“第一”“填补空白”的成绩。日前,来自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中国海洋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薛长湖、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副所长曹新有,以及来自企业的泰山玻璃纤维有限公司研究院电子纤维技术带头人李伟、中铁十四局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陈健分别分享了他们依靠什么信念,坐得住“冷板凳”。
中国海洋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薛长湖
“解锁海洋食品科学,如何重塑未来粮仓?”带着这一追问,薛长湖致力于水产品加工基础理论、关键技术研究和产业化应用。他带领团队深入研究“吃海参”的门道,例如,分析不同海参多糖的化学组成差异,并构建国际领先的海参营养保持与高质加工技术体系,建成国际首条机械化海参预处理生产线,即食海参技术就是其团队研发的。
薛长湖认为,追求技术精深的最终目标是要服务产业发展。发现行业技术与产业应用之间的梗阻后,他牵头创立新型研发机构——青岛海洋食品营养与健康创新研究院,研发出酶制剂、海洋糖类、海洋脂类等系列海洋生物相关产品,其中海参小分子肽人参复合饮品、南极磷虾压片糖果、牡蛎肽海参肽饮料等产品已推向市场,并成功孵化青岛锦慧盛源、青岛至纯生物科技等多家海洋生物技术创业公司。
既要产量高,又要品质优,小麦品种济麦44做到了。被问及如何破解这道业界公认难题,曹新有的回答是,坚持,“坚持天天下地、去观察、去记载”。如今,济麦44已连续3年成为我国年推广面积第一大的强筋小麦品种,累计推广面积达3394万亩。
在曹新有看来,育种和“养孩子”有相似之处。“就像父母希望将孩子培养成才一样,育种也有既定目标。虽然实际操作起来,会面临许多挑战和不确定性,但只要用心钻研就会有收获。”曹新有补充说,特别是品种被种进地里后,更会牵挂它的生长发育,如果遇到极端天气,心里也是忐忑不安。“我们就会抓紧赶赴一线调研,和种植户一起商量解决办法,希望种在地里的能有好收成。”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副所长曹新有
从低介电玻纤,到低膨胀系数玻纤,面对国外技术封锁,李伟带领团队迎难而上,成功研发出特种玻纤系列产品,保障了我国电子信息产业核心基材供给安全。
“老一辈科技工作者在艰苦简陋的条件下,都能成功送卫星上天。作为新时代的‘玻纤人’,我们也能行!”李伟说,就是凭着“争口气”的信念,执着地破解了一道道技术难题。“在研发低膨胀系数玻纤时,我们每天泡在实验室,400多个日夜不停歇。也曾因失败沮丧过,但我们知道,退缩就意味着芯片封装材料技术将永远受制于人,我们必须前进。”
泰山玻璃纤维有限公司研究院电子纤维技术带头人李伟
让隧道实现穿江越海,离不开盾构法施工。聚焦行业技术难题,陈健潜心研究大盾构关键技术,取得的成果在20余项重大工程项目中得到广泛应用。
被称为“万里黄河第一隧”的济南济泺路穿黄隧道建造过程中,复杂多变的地质情况令项目团队举步维艰。陈健带头开展超大直径泥水盾构废弃泥浆环保处理及资源化关键技术等科研攻关,保障了工程安全高效建造,为后续济南穿黄北延隧道、济南黄岗路穿黄隧道等重大工程积累了宝贵经验。
中铁十四局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陈健
如今,随着地下空间开发和水下隧道建设力度的加大,新难题也不断出现。“我们只有一直学习,才能不断解决难题、提供最优方案,以科技创新推动行业向前发展,让中国大盾构技术在世界扬名。”陈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