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音乐学院副教授,德州籍青年二胡演奏家李仓枭——弓弦系乡音 拉响青春奋进曲

李仓枭(前)参加成都民族乐团蛇年新春音乐会

德州新闻网讯 记者芦瑞瑞

人物简介

李仓枭,1994年生于德州市德城区,中央音乐学院博士毕业,现任四川音乐学院民乐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教育部“BOB拔尖创新人才”,第八届、第十届、第十四届中国音乐最高奖金钟奖得主。第四届文华艺术院校奖最高演奏奖,第六届文华艺术院校奖独奏、重奏双料最高演奏奖获得者。

“一种尊前沉醉客,解听争似不曾听。”4月12日晚,李仓枭二胡独奏音乐会在成都城市音乐厅上演。只见她分弓如一把豆子撒在地,连弓似泼在地上一盆水,时而含情脉脉,时而雷霆万钧,为观众奉献了一场精彩绝伦的演出。其中一曲《大笛绞》表达了浓厚的思乡之情。

著名音乐学家、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原所长乔建中曾不吝赞美:“李仓枭就是为二胡而生的。”

立下约定,练就精湛琴技

“童年几乎被二胡填满,但若重来,依然不改初衷”

家乡热土赋予了李仓枭坚毅执着的性格底色。

她的童年节奏铿锵。上幼儿园时,学习珠心算,五位数的加减法手到擒来,唐诗三百首倒背如流。5岁那年,在电视上看到一位女士穿着漂亮长裙拉二胡,瞬间着了迷,脱口说出自己也要学二胡。母亲王素萍郑重地和她谈话:“这是你人生的第一次重要选择,决定了就不能半途而废。”似懂非懂的李仓枭点点头。

8岁时,李仓枭第一次参加全省二胡比赛,获得了第一名。比赛时结识了韩振生老师。第一次登门拜访,韩振生让她拉了一首曲子,感觉颇有天赋,决定收下她,但提出一个要求:“换把琴,从零开始。”

李仓枭从空弦开始学,从初级练习曲开始练。每周六上一次课,2年间从未中断。每次上课,母女一人一份谱子,各自记录,下课第一件事就是对笔记,把错误的地方标注出来,回家后反复练习,这个习惯她们坚持了十余年。

“妈妈是‘打击乐’出身!”李仓枭笑着说,从小到大,她都是贴身陪练,练琴时总是拿着一根筷子打节奏,一拉错音就敲自己,最严厉的时候,筷子都敲折了。“做就做到最好!”母亲这句口头禅,自小根植她的血脉。

2004年11月9日,李仓枭敲开著名二胡演奏家于红梅(现任中央音乐学院党委书记)家的门,拜她为师,直至博士毕业。

刚到北京,母女俩住在地下室,李仓枭用无人能及的勤奋填满那些日子,以专业课第一名考上中央音乐学院附中,一路保送中央音乐学院本科、研究生。虽然确定保送,但她不想留下“人生遗憾”,用3个月备战高考,最终文化课取得537分。

李仓枭感慨,自己到济南、北京学习,母亲先后从两家公司管理层辞职,陪在自己身边。李仓枭上大学那年,母亲已经44岁,她回到德州,从一家保险公司基层做起,一路晋升至副总退休。“这辈子我最骄傲的就是和她流着同样的血,这是我不断向下扎根,向上生长的源泉。”李仓枭说。

梅开三度,摘得金钟奖

“一而再、再而三、三而不竭,唯愿忠于自己、忠于热爱”

一路辛苦,一路弦歌。金钟奖见证了李仓枭的成长。

年少无畏。17岁的李仓枭抱着凑热闹的心态,参加了第八届中国音乐最高奖金钟奖,以“黑马”姿态,一举闯入前五,成为迄今为止获得这一奖项的最年轻选手。

这虽在业内掀起一阵不小的波澜,但对李仓枭并没有产生太大影响。她高兴的原因在于,能为母亲和家乡争光。欣喜过后,继续重复着节奏固定的生活。

读大学时,有一段“变奏曲”。李仓枭要辅修板胡专业,正考虑选哪位老师时,中央音乐学院板胡专业教授胡瑜打来电话:“我看过你的很多场排练,非常欣赏你,希望你能选我。”李仓枭被这位名师的真诚和谦逊打动,满口答应。板胡音色高昂、坚实,琴弦和弓子都十分硬朗,得用拉二胡的双倍力气才能拉动。1年的辅修课程,她坚持上了4年,毕业时取得板胡专业第一名。

2015年,李仓枭参加了第十届金钟奖,二度将奖杯收入囊中。当年决赛的指定曲目是演奏作曲家王丹红的委约作品二胡协奏曲《阿曼尼莎》。拿到谱子后,李仓枭全面了解人物经历,学习民族文化,揣摩每个音符的创作意图,最终把人物鲜活立体地呈现出来。决赛前排练时,她刚刚演奏完,坐在最后一排的王丹红激动地踱步台前,说:“这就是我心目中的阿曼尼莎。”

若论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让李仓枭几近崩溃的第十四届金钟奖不得不提。29岁,她再度挑战自己。与之前不同的是,这一届金钟奖备战期间,她还要举办个人专场音乐会,并与国家大剧院交响乐团、贵州交响乐团合作完成大型二胡协奏曲《思南·黄梅随想》的首演。比赛与演出的曲目总共13首,她每天至少拿出10小时练习。最终顶住压力,不负众望,再一次摘得金钟奖。“一而再、再而三、三而不竭,唯愿忠于自己、忠于热爱。”她动情地说。

三度斩获金钟奖期间,李仓枭在国内外举办近20场个人独奏音乐会与公益讲座,成功首演数十部独奏、重奏、协奏作品,首演作品多次获中国Con Tempo国际作曲比赛、国家大剧院青年作曲家计划等国内外大奖。2018年底,受邀参加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奉献了精彩演出。

感恩家乡,创作时代精品

“琴弦上不仅流淌着音符,更涌动着浓浓的乡愁”

2020年,李仓枭考上中央音乐学院博士,2023年6月博士毕业。

29岁那年,她作为四川省高层次引进人才,入职四川音乐学院,任职民乐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而立之年,她与在外交部工作的爱人相识相恋,喜结连理。

当老师对李仓枭来说并不陌生。大学期间,于红梅教授曾推荐她到美国巴德学院担任二胡老师,任教一年。为了展现二胡魅力,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当年她在纽约举办了专场音乐会,观众深受震撼。美国一名学生苏为了跟她上一节二胡课,从纽约一路追到北京。

站在新起点,李仓枭希望创作一些既富有人民性又不失学术品格的作品。读博期间,她师从著名作曲家、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原主任唐建平教授,并得到著名作曲家、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研究所所长贾国平教授的倾心指点。

“月是故乡明。琴弦上不仅流淌着音符,更涌动着浓浓乡愁。”多年漂泊在外,李仓枭对家乡充满思念,于是移植改编了《大笛绞》这首曲子。

《大笛绞》原是流传于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地区的鼓吹乐曲牌。李仓枭创作时,格外凸显了家乡特色,选择保留作品原汁原味的音乐语言和传统吹打乐的风格范畴,用二胡代替唢呐作为主奏乐器,深度发掘二胡对于民间音乐语汇的风格表现力。

“弦凝指咽声停处,别有深情一万重。”李仓枭在《大笛绞》首演时情难自禁,泪洒舞台,久久难以平复。“当时,我感觉不到自己在拉琴,也听不见琴音,脑海中浮现出多年来在家长滋养下,不断成长的经历,情感如潮水奔涌。”李仓枭描述,她希望有一天带着这首曲子,回德州开一场音乐会。

“把乡音系在弓弦上,去跨千重山万重水,创作更多精品,拥抱波澜壮阔的音乐人生。”李仓枭希冀。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