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先进工作者崔健——科研“追光者”

在检测台前专注地做实验

为参加今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学生做赛前辅导

在企业生产一线搞科研,提高产品精度

外地企业到研发中心参观,寻求合作

记者刘臻 郭庆萍 通讯员王志斐 摄影报道

4月28日,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举行,德州职业技术学院电子与新能源技术工程系副主任崔健荣膺“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在同事心中,他是执着追光的科研先锋。18年来,他日日早于朝阳到岗,在科研路上步履不停。

2007年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崔健来到德州职业技术学院工作,并牵头成立了光伏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彼时条件简陋,仅一间实验室,他却斗志昂扬,率团队日夜钻研。借德州光伏产业之势,与洁阳等企业合作,研发出光伏路灯、太阳能车棚并网逆变器等产品。

在深耕光伏工程技术研发的同时,崔健还积极拓展分析仪器方向的研究与创新工作。

2012年,是崔健科研生涯中尤为艰苦的一年。每周四,他都要搭乘火车赶往天津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动植物与食品检测中心。那时,研发“痕量级高精准形态学联用分析检测系统”正卡在关键节点,此系统关乎肉制品食品添加剂残留检测,当时只能依赖进口,一台设备价格高达120万元。

“肉制品食品添加剂残留检测,难度堪比在游泳池里找一粒盐。”合作方检测中心副主任肖亚兵感慨道。崔健常常在检测台前一待就是十几个小时,饿了就啃面包。最紧张时,他连续4周吃住在实验室,采用加速溶剂萃取前处理方法和自研的在线消解预还原系统,有效降低了基质干扰,极大提高了检测灵敏度。

2021年夏天,历经无数次方案调整,崔健独创的“模型匹配差分算法”让检测精度达到0.1ppb,相当于能在一万吨牛奶中精准检测出一克违禁药物。这一突破被列入国家标准,成功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将检测仪器价格降至30万元以内,实现产业化应用,让肉制品检测能普及到县级检测部门。

即便在天津攻关期间,崔健也未放松对学生的培养。他注重因材施教,创新实施“卓越技师培养计划”,多名学生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获得一等奖。同时,他带领团队与40余家企业合作研发,年技术服务到款额超1000万元。

4月25日晚8点,研发中心实验室灯火通明,第二天将赶赴北京的崔健依然在光伏阵列前忙碌着。18年坚守科研与教育岗位,他用行动诠释:“职业教育的科研创新,就是要让技术落地、让人才闪光。”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