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生长发育监测
为新生儿进行健康检查
教新手父母抚触按摩
口述胡书新 整理本报记者曹清 唐志梅 本报通讯员季冬 孙亚楠
如果问一个儿保科医生如何形容自己的职业,我大概会用两个词回答:琐碎、细小。
每天翻阅病历,细微到每个孩子的身高体重变化都要电话追踪;面对年幼孩子难以言表的健康状况,抽丝剥茧,寻觅病因,量身定制诊疗方案;印发健康指导手册,向家长普及高效、专业、准确的育儿知识,养成规避风险的健康意识……看到孩子们不被病痛纷扰,露出笑脸,是我最有成就感的时刻。
从被质疑到成为朋友,电话变成咨询热线
我叫胡书新,今年43岁,现为市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中心主任。从事儿童保健工作20年,见证了儿童保健专科从基础保健转为以预防保健为基础、保健与临床相结合的服务新模式。
作为科室最年轻的医生,2011年下半年,我被派往青岛市妇女儿童医疗保健中心(现为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学习新生儿疾病筛查管理及治疗。孩子一岁半,父母身体又不好,为难之际,同样忙碌的丈夫接过了重担,让我安心外出进修。
从指导用药,到查房问询,每一位带教老师都非常友善,有问必答、耐心指导。他们告诉我,儿保科医生不仅是治疗疾病,更是守护孩子们的未来。
当时医院正在搬迁,我租住在老院区附近的地下宿舍,每天早晨6点起床,坐两个小时的公交车前往新院区,晚上7点再坐车回宿舍。之后,裹着电热毯,把当天所学知识及所思所想分门别类记好,一天的学习才算彻底结束。
半年后,进修期满,我回到市妇幼保健院。这期间,医院整合资源,儿保科不再只负责儿童的基础保健,成为集医疗、保健、健康管理等于一体的科室,并启动德州市新生儿“四病筛查”。此时,儿科的遗传代谢病门诊也转入儿保科,由我负责患儿的治疗工作。
当时病历管理并不完善,很多记录缺失,需要对上千份病历核实整理。我和同事用了一周时间,对每个确诊家庭逐一电话随访,详细询问患儿的具体情况并做好记录,一人一档、专人专管。
随访期间,不被理解是常态。听到需要带患儿来医院定期复查并按时用药时,经常会受到诘问:“孩子已经好了,为什么还要复查?”“你们是不是为了多赚钱才让孩子继续吃药?”我们一遍遍解释,很多代谢病有很长的潜伏期,需要定期监测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只要规范治疗,就能降低疾病对患儿神经系统发育及体格发育的影响。不少人抱着怀疑的态度来医院复查,直到看到检查结果才转变了观念。
为了让家长能更好地规避风险,我把电话号码写在纸上,告诉他们可以随时咨询。时间久了,我从“胡医生”转变为“胡大姐”,和很多家长成为朋友,也成为他们的专属“客服”。
诊断就像警察破案一样,通过蛛丝马迹,判断孩子成长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
什么是儿童保健?要检查哪些内容?
很多家长认为儿童保健就是简单的量量身高、称称体重,无足轻重。目前,儿童保健主要为0-18岁的儿童进行生长发育监测、儿童营养评价、科学喂养指导、智力测试等,0-3岁的婴幼儿还要特别关注运动、心理、神经、行为等发育情况。此外,孤独症、多动症、矮小症、性早熟等疾病的早期筛查、高危儿童的系统化随访也在检查范围之内。
由于许多患儿年龄尚小,无法准确描述症状,这就要求我们在鉴别、诊断和治疗时,要像警察破案一样,通过蛛丝马迹,判断他们成长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拉拉小手、听听心肺、摸摸肚子……这些看似简单的动作,实则是我们筛查婴幼儿疾病的基本技能。
曾有一对家长带着刚出生10天的糖糖(化名)前来就诊,孩子患有甲基丙二酸血症,需要长期治疗,父母心理压力非常大。我与他们多次沟通,从每次治疗后的数据分析,到孩子的饮食结构调整,事无巨细。现在,糖糖已经是一名三年级的学生了,生长发育与智能发育都很好。
去年,糖糖的母亲再次怀孕,担心孩子出现同样的问题。我帮她联系了产前诊断医生,做好生育健康儿童前的准备工作,生产后立即对新生儿进行了早期筛查。当得知孩子各项生理指标健康正常,她悬着的心,才落了地。
糖糖的情况并非个例。一些家长得知孩子患有代谢病需要终身治疗时,觉得是自己的身体不健康或者怀孕时出现了问题,才导致孩子患病。尽管告知他们很多疾病早期干预,孩子是可以正常生长发育的,但不少家长依旧消沉。
为了帮家长树立信心,让他们看到康复的希望,我在微信上建了一个病友互助群,定期在群里发布相关疾病的治疗方法,将晦涩难懂的专业知识用通俗易懂的大白话表达出来,让大家能更全面地了解疾病的相关知识。信息差被降到最低后,家长的心也落地了。慢慢地,群成员越来越多,大家相互鼓励、支持,积极规范治疗。
现在,我最开心的事情就是看到群成员在朋友圈发孩子健康成长的照片。听到大家一声声感谢,看到孩子们脸上可爱的笑容,心里会涌现出满满的成就感和自豪感。
人生只有一次,不希望任何一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留下遗憾
3月20日,凯凯(化名)的检查结果出来了,我赶紧给他母亲打去电话。“苯丙氨酸浓度小于2mg/dl,孩子身体各项指标都在正常范围,要继续坚持治疗,特殊奶粉、米、面及蔬菜水果等量不变,不要吃零食。”我叮嘱道。
今年8岁的凯凯是苯丙酮尿症患者,这是一种罕见的氨基酸代谢病,患儿天生缺乏苯丙氨酸羟化酶,刚出生时无异常,如果未经治疗,三四个月大时,尿液和汗液中会散发出臭味。他们从出生起就需要低苯丙氨酸饮食,米、面、奶粉、蛋白粉等均需特制,否则生长发育与智力发育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只要早治疗,坚持服药和吃特医食品,身体和智力发育就能完全达到同龄正常孩子的水平。但特医食品价格昂贵,一年花费高达数万元,对于普通家庭来说,无疑是个负担。
为了让这群孩子不再“难食人间烟火”,国家、省、市先后出台相关政策,通过医保报销、社会救助、慈善帮扶等,保障用药和治疗。去年,国家医保名录新增了13款罕见病用药,让患儿家庭看到了更多可能;我市将苯丙酮尿症纳入医疗救助范围,将苯丙酮尿症和小儿康复治疗纳入居民医保门诊报销范围;市卫健委、市民政局、市红十字会为部分贫困家庭提供资金帮扶;市妇幼也坚持为确诊患儿提供医疗救助……
让每个特殊家庭不再为看不起病、买不起特医食品而发愁,成为我心中的执念。
我和几家特医食品生产企业联系,希望能减免部分贫困家庭的费用,得到大力支持。同时,组织“六一”联谊会,把这群特殊的孩子聚到一起过节日。
当天,20多名孩子围坐在一起,他们中很多人从出生起就没有吃过奶油蛋糕,看着眼前的一切,眼中满是好奇和渴望。原本因孩子生病而眉头紧锁的家长,看到孩子满脸幸福,一直说着“好吃好吃”时,脸上也浮现出一丝笑意……
作为医生,我要做的还有很多。人生只有一次,我不希望任何一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留下遗憾。
牵头成立儿童保健义诊小分队,深入辖内街道,进行生长发育监测、营养状况评估、心理行为发育筛查及健康知识讲座;定期深入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手把手培训指导基层儿保医生及妇幼专干,提高基层对疾病的筛查能力,让更多人了解、理解并支持为儿童提供全面、系统的健康检查。
2005年工作至今,我见证了成千上万个孩子健康成长,也见证了千万个家庭重拾欢乐。“不管做什么事情,都不要违背自己的初衷。爱一行才能干一行,拥有一颗医者仁心才能把事情做好。”这是我的座右铭,将用一生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