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世界水日和中国水周到来之际,向扎根水利一线、实干拼搏的奋斗者——
水利人的坚守与奉献
减河沿岸风景宜人。记者 董天力 摄
□本报记者 董天力
编者按 近年来,德州市重点水利工程建设连续掀起热潮,现代水网建设、节约集约用水、城乡供水一体化等多项工作走在全国、全省前列,市水利局获得全国水利系统先进集体称号,我市入选国家市级水网先导区、全国水预算管理试点市。这一切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广大水利人扎根一线,拼搏进取,忘我奉献。值第三十三届世界水日和第三十八届中国水周到来之际,本报推出专版,刊发水利系统涌现出的典型事迹和感人故事。敬请关注。
付振启冒雪巡检
“水利先锋”付振启——
冒雪巡检保万家清泉
3月18日清晨,在丁东水库运行维护中心管道科办公室,副科长付振启俯身仔细查看供水管网实时监测系统。这位扎根水利一线13年的技术骨干,此刻的专注神情与两年前那个暴雪天如出一辙。
2023年12月14日,德州突降暴雪,当日积雪深度突破20厘米。下午4点,付振启接到紧急通知:由于遭遇极端低温天气,为防止供水管网受损,需立即启用应急预案。他与5名同事随即冲进风雪,目标锁定前李段和芦家河两处关键阀门。
暴雪中,工程车在距离目的地1公里处趴窝。“下车,咱们徒步前进!”付振启的提议打破僵局,他们在深厚的积雪中艰难跋涉,行走了1个多小时才到达。付振启手握管钳、扳手等维修工具,在雪地里“摸索”阀门井的位置。由于积雪太厚,找阀门井就像大海捞针,旁边还有树枝石子之类的杂物,定位难度很大。最终,做完应急措施后,从井里钻上来的付振启虽然满头都是雪,但想到主城区千家万户在暴雪后的用水有了保障,他和同事终于放下了悬着的心。
从2012年工作至今,付振启经历过数次管道抢险、冒雨巡检,手机里存着供水管网268个关键节点的精确坐标。在同事眼中,这个随身携带《阀门操作规范手册》的“活地图”,总能在凌晨的抢修现场精准指出主管道的接口处。
当被问及13年坚守的动力,这位38岁的水利人说:“每次打开水龙头,听见哗哗的水声,就感到安心。”
戴军利(右)记录巡检数据
“守闸人”戴军利——
迎“汛”而上冲在前
3月20日,市水利局七里庄闸管所所长戴军利像往常一样,迈着沉稳的步伐沿着闸室巡查。青灰色的混凝土闸体上,那一道道经年累月留下的水痕,仿佛是岁月的年轮,见证着这位59岁老水利人22年如一日的坚守。
自2003年投身水利事业,戴军利的人生便与这座节制闸紧紧交织在一起。每天,他穿梭于闸室之间,仔细检查每一处设备,认真记录每一组数据,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存在的隐患。在他看来,这份工作虽平凡,但责任重大。
真正考验这位“守闸人”的,是2021年那场令人难忘的防汛战役。当时,漳卫南运河流域遭遇了罕见的特大洪水,又叠加台风“烟花”带来的强降雨,七里庄节制闸水位连续23天超过警戒线,形势十分危急。戴军利深知,此时容不得半点马虎,他第一时间奔赴闸管所,开始了127天的驻守。
在这127天里,他和同事们时刻保持高度警惕。最紧张时每15分钟就要观测一次水位,闸门调节精度要控制在厘米级,他们既要保下游安全,又要为上游分忧。在这场与洪水的拉锯战中,他始终保持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每一次调控闸门的操作都必须精准无误。正是他的坚守和付出,让七里庄节制闸在百年一遇的洪峰中化险为夷。
从青丝到白发,戴军利经历了我市水利事业20多年来的发展历程。如今,他抚摸着操作台,眼里闪着光,感慨地说:“闸门启闭看似简单,实则是平衡生态、灌溉、防洪的关键工作。”在他的驻守下,这座节制闸不仅每天为主城区发挥着防洪、灌溉的重要作用,也为河道沿线的生态环境作出了贡献。
22年,戴军利就像一颗铆在河道上的钢钉,牢牢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用行动践行着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
王运泉(右)巡检水闸
“闸门听诊师”王运泉——
日夜坚守筑牢安全堤
在鲁西北平原,全长71.1米的津期店闸如钢铁长城般横跨马颊河,8组启闭机组昼夜守护着德州、聊城两市流域安全。作为市水利局津期店闸管理所所长,王运泉已在此驻守13年,用敬业精神筑牢水利安全防线。
这座始建于1971年的水利枢纽,经2014年除险加固后成为鲁西北平原重要防洪节点,年均调水量达1.2亿立方米。2021年我市遭遇特大暴雨期间,该闸精准调控将洪水位控制在警戒线以下,保障了下游沿线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守闸人必须像精密仪器般可靠。”3月16日,在启闭机房的巡查过程中,王运泉向记者展示了巡检流程:通过红外热像仪监测设备运行温度,使用远传设备检测流量水位。这样的全流程巡检每日需进行6次,行走距离超过15公里。
在同事眼中,这位36岁的水利人是“行走的工程档案”“闸门听诊师”。他能准确报出每个闸门的启闭参数,熟记1200米输水廊道的结构细节。2020年冬季凌汛期,正是他通过启闭系统异响判断出3号闸门密封故障,避免了重大险情发生。
为更好履职,王运泉2012年将家搬至闸所。妻子张婷回忆:“汛期他整宿盯着水位监测屏,有次连续工作时间长达32小时。”
13年间,王运泉所在津期店闸创下安全运行零事故的记录。在他办公室最醒目的位置,挂着的是流域水系图和应急响应流程图。“防汛要时刻保持战备状态。”王运泉说。
王国辉班组抢修地下管网
“管网医生”王国辉班组——
寒夜抢修让居民用水无忧
3月19日,当武城县西小屯村村民拧开水龙头准备做早餐时,汩汩清流正沿着地下管网流出。很少有人知道,4个多月前的一个寒冬夜晚,一队“管网医生”曾在此展开过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抢修战。
2024年11月8日下午4点,武城县瑞源城乡供水有限公司农村供水服务二科副科长王国辉接到紧急通知,西小屯村DN500供水主管道被施工机械挖破。这位在水利战线坚守18年的“老兵”立即召集队伍,与55岁的技术骨干王林景以及两名技术员赵成龙、李建宝奔赴现场。零下3摄氏度的低温、喷涌两米高的水柱、漫过脚踝的积水都增加了抢修难度。
“带水作业就像在瀑布里绣花。”王国辉回忆。抢修中,这支平均年龄42岁的队伍展现出惊人的默契:老同志用橡胶垫加钢箍的办法封堵裂缝,年轻人扛着25公斤重的管钳加固管件。应急照明灯下是王林景冻得发紫的手掌;23岁的赵成龙完成了人生首次独立焊接。他们4人的班组用4小时初步恢复供水,又用3次加固确保万无一失。据数据统计,2024年武城县供水管网抢修及时率达99.7%,较10年前提升23%。数字背后,是无数个“王国辉们”在暴雨中逆行、在寒夜里坚守的身影。
暮春三月,城乡供水管网将清泉送往千家万户,那些深埋地下的管道默默记录着抢修队员手掌的纹路、工装上的汗渍,以及寒夜里不曾熄灭的责任之光。这束光,映照着新时代水利人永不褪色的初心。
孟祥利(右一)与同事们在一起
“泵站铁人”孟祥利——
守护城市供水生命线
3月20日一早,丁东水库泵站科职工孟祥利便在泵站控制室的智能监测屏前开始值班。自1997年起,他就坚守在水利一线。泵站里机器的轰鸣声,机组的每一次正常运转,都让他倍感安心。守护好城市的供水生命线就是他的使命。
孟祥利对于2015年8月6日那次水库设备维护记忆深刻。“每到汛期,主干流都会排空河道,水库也会暂停蓄水,我们会趁这个时机对水库内的机械设备进行例行维护。”孟祥利回忆,那天37摄氏度的高温,泵站如同一个巨大的蒸笼,让人喘不过气来。孟祥利和同事们穿上工装,换上雨鞋,下到入库泵站底部检修设备,泵站底部淤泥和积水混合在一起,深一脚浅一脚地走进泵站深处。“连续几个小时处在高温环境下,下身浸泡在淤泥和浑水中,身上也分不清汗水和泥水。但是汛期不等人,条件再艰苦我们硬着头皮也要抢时间。”他说。
入库泵站是丁东水库的主要枢纽之一,担负着蓄水充库的任务。泵站机组运行时间长,很多易损件需及时更换。一个叶轮总成重达50多公斤,每次拆卸都需要和同事们配合才能完成,忙起来,要整天在水里泡着,干活累了,为了节省时间,他们就在入库泵站里吃饭,或者直接坐在泥水里的枕木上休息一下接着干。这种担当,创下了丁东水库连续安全运行9865天的纪录。
忙完一天巡检,傍晚6点,孟祥利背着检修工具包返回办公室,他看着监控屏上,透过正常运行的管网数据,仿佛看到了汩汩清泉流入了千家万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