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陵城“如康家园”郑春菊——
独臂托起“折翼天使”的希望
鼓励残疾孩子表演敲鼓
指导残疾人进行康复训练
德州新闻网讯 文/图记者马乐 通讯员李文 邹超
“苍茫的天涯是我的爱,绵绵的青山脚下花正开……”未见其人,先闻其声。
3月10日,走进位于陵城区临齐街道西街社区的“如康家园”残疾人之家,一名患有唐氏综合征的女孩拿着话筒唱着歌,身体和手臂随着音乐节拍有节奏地舞动,脸上洋溢着笑容。台下还有20余名残疾人不断拍手叫好。
人群中,49岁的郑春菊满脸欣慰,她左手随着节拍晃动,右侧空荡荡的袖管随之摆动。作为“如康家园”的工作人员,她克服自身不便,用心照料着这里的每一位残疾人,为他们提供关爱与帮助。“残疾人不仅是需要帮助的人,也可以是帮助他人的人。”她说,作为一名残疾人,更能理解他们的所盼、所需,愿竭尽所能,为大家带来温暖。
命运的转折——从车祸到重生
郑春菊是郑家寨镇三肖村人。对于生活,她不求轰轰烈烈,成长、工作、婚姻……每一步走得踏实且美满。“在我看来,没有什么比家更温暖,家庭和睦就是福。”她说。
2013年,一场变故彻底改变了她的命运。她和朋友相约外出,半路上遭遇车祸,一阵晕眩后便失去了意识,被紧急送往医院救治,昏迷了6天,虽保住了性命,但右侧肩部以下全部截肢,左手神经纤维断裂,肢体运动、感觉等功能出现障碍。“在医院治疗了近一个月,不敢想以后的日子该怎么过。”郑春菊回忆,出院以后,肢体残疾带来的各种不便,让一向要强的她陷入无尽的痛苦。
彼时郑春菊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丈夫是陵城区一家企业的职工,13岁的儿子懂事孝顺。受伤的日子里,丈夫无微不至地照顾她,耐心陪伴她康复治疗,儿子包揽了家务,学会了做饭。在家人的陪伴下,郑春菊渐渐走出了阴霾,不断训练受伤的左手,努力尝试着像普通人那样生活:用左手穿衣、写字、做饭。“只要不放弃,就一定有希望。”她说。
正当生活慢慢向好时,厄运再次降临。2014年,一向健康的丈夫被确诊为尿毒症。病情恶化很快,一周3次血液透析,令他的身体十分虚弱。治疗的花费较大,郑春菊坚持外出打工补贴家用,她卖过衣服,干过电话销售。“无论多么难,只要一家人能在一起,就是最大的幸福。”她说。
以残助残——在“如康家园”找到人生价值
2021年,丈夫由于尿毒症引发心力衰竭永远离开了,郑春菊的世界骤然黯淡,她时常睹物思人难过得大哭。“爸爸不在了,你还有我。我做你的依靠。”此时儿子已经工作,他一直安慰母亲,带她出去旅行,时常陪伴在侧。渐渐地,郑春菊从痛苦中走了出来:“我不能让孩子担心,必须坚强地活下去。”
2022年,郑春菊看到陵城区残疾人公益性岗位的招聘信息,立刻报了名,于当年5月入职临齐街道西街社区“如康家园”。“如康家园”是山东省关爱残疾人的一项民生工程,为16周岁以上就业年龄段智力、精神和重度肢体残疾人,提供日间照料、辅助性就业、社区康复等综合服务。
25岁的王敏(化名)患有唐氏综合征,特教学校毕业后一直待在家里,性格越来越孤僻,脾气也变得暴躁,母亲一直在家照顾她,但不知道如何与孩子交流,母女关系十分紧张;38岁的刘东(化名)患有智力障碍,母亲在他身边日夜看护,60岁的她最担心的就是自己的年龄越来越大,没办法看护好儿子……随着不断接触,郑春菊逐渐了解了“如康家园”里20多位残疾人的故事,正是因为“如康家园”的成立,为他们带来了希望。他们在这里不仅能受到良好的照料,还会参加一些简单的劳动,以此获取报酬。
自己本就是一名残疾人,还要照顾服务这么多残疾人,有人担心郑春菊能否胜任这项工作,她认为,只要像对待家人、朋友一样对待他们,一定没错。
孩子们的“郑妈妈”——用爱点亮希望
朝夕相处的日子里,郑春菊早已将“如康家园”当成自己的第二个家,清楚每个残疾人的脾气性格,记得住他们的生日、喜欢吃的食物和家庭住址。
这份工作让她倍感温暖、干劲儿十足,有时候都忘了自己也是一名残疾人。郑春菊将残疾人每天在“如康家园”的7个小时进行了合理规划,辅助性就业、康复训练、文艺演出、体育运动等每项活动都安排得明明白白,逢年过节还会贴心地为他们准备小礼物。
为了让残疾人有合适的工作,减轻家里的负担,她到处收集信息,跑遍了陵城区的大小工厂、作坊,只为寻找好的辅助性就业项目。她尝试过太空泥包装、手工娃娃制作等项目,但因为市场行情不好,操作难度大,只能放弃。最终,郑春菊联系上了一家仿真花制作企业,公司负责人了解了她和“如康家园”的故事后,当场决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残疾人每月有了400元左右的收入。
郑春菊尽职尽责的付出,获得了残疾人家属的肯定。“自从小敏来了‘如康家园’,性格开朗了很多,春菊就像妈妈一样关心她。我也有时间出去打工补贴家用了,很知足。”王敏的母亲说。刘东母子俩也在“如康家园”一起做手工活儿,“有春菊在这,我很放心。”刘东的母亲表示。
因为工作成绩突出,郑春菊先后获评德州市“最美公岗”、临齐街道优秀城镇公益岗先进个人。
“同为残疾人,他们让我看到了生命的顽强,找到了生活的意义,感受到了自己的价值。”郑春菊告诉记者,未来的路还很长,她会陪着他们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