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草药单一种植向完整产业链发展——
孟祥伟:一株草种出“千金方”
孟祥伟(右)与同事讨论种植技术
黄芩装车
140余亩黄芩喜获丰收
□本报记者 唐晓颖 刘振兴 本报通讯员 李月 王新雨
11月3日上午,陵城区临齐街道张挑弓村田地里,收获机来回穿梭,伴随着机械的轰鸣声,一垄垄黄芩破土而出,工人们忙着捡拾,一派繁忙景象。
在人群中找到九和中草药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孟祥伟,他中等身高、皮肤黝黑、衣着朴实,正有条不紊指挥着黄芩装车,“地里的黄芩是我们首次收获,种了140多亩,亩均产量500至600公斤,每亩收益8000元左右。”孟祥伟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今年是孟祥伟返乡创业的第三年,从单一的中草药种植,逐步向完整产业链闭环发展,他蹚出了一条发展特色种植,带动乡邻致富的新路。
照顾患病父母返乡创业启新程
孟祥伟1987年出生在张挑弓村。大学毕业后,在省内一家媒体从事营销工作,事业发展顺风顺水,并在济南安了家。
2021年6月,孟祥伟的父母先后患病住院,急需人照顾,作为独生子的他向单位请了长假。“父母年纪大了,身边离不开人,可总请假也不是办法,思来想去只好辞职。”孟祥伟回忆。
返乡后,一次去药企考察的经历,让他见识了中草药种植的市场潜力。一番深入调研和技术学习后,他决定在家乡种植中草药。2021年10月,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孟祥伟创办了专业合作社,发展中草药种植。
创业之初,孟祥伟依据本地气候和土壤情况,从种植丹参入手。育苗、移栽、施肥、杀菌,他紧盯丹参的生长细节,田间地头成了他的第二个家。一年的辛勤耕耘,丹参实现大丰收,可伴随喜悦而来的还有销售难题。孟祥伟带着检测机构出具的报告,一家家跑药企、不厌其烦介绍产品。那段日子吃闭门羹、被拒绝对他来说是家常便饭,但心中那团创业的火焰却越烧越旺。
功夫不负有心人,太极药业被孟祥伟的诚意打动,采购经理来电:“先订20吨丹参,效果好会长期合作。”接到电话的那一刻,笼罩在心头的阴霾瞬间消散,他收获了创业的第一桶金。
科技赋能规模种植创佳绩
在丹参种植成功的基础上,2023年,孟祥伟大胆尝试“丹参+黄芩”循环种植模式,全力提高土地种植效益。他四处请教专家,开展了诸多新探索:种植技术上,将传统平地栽种改为高起垄种植,不仅拓展了丹参、黄芩根系生长空间,还避免了大雨后的涝害造成减产;灌溉方式上,由大田漫灌变为设施滴灌,提高种苗成活率;施肥上,选用绿色生物肥,有效减少农残药残,提高产品品质。
“我们的产品远远高于标准品质,黄芩中黄芩苷含量的国家标准是9%,我们的含量是14%;丹参中丹参酮含量的国家标准是0.12%,我们的含量是0.45%。高品质做保障,合作社与北京同仁堂、太极药业、济南福瑞达、天津天士力等知名药企达成长期合作。”孟祥伟自豪地说。
发展规模种植收益高、抵抗风险性强,孟祥伟乘势而上,在济南注册了药业公司,在淄博建立了300亩育苗基地,还在保定、衡水等地建设了中草药种植基地,推广九和合作社成功经验,种植面积达4000余亩。今年,他投资500万元,建设了集烘干、储存、饮片加工、实验等功能于一体的烘干厂,延长了产业链。
振兴乡村种出共富新希望
丹参和黄芩的栽种、管理、采摘需要大量人力,九和合作社积极提供岗位,帮助村民在家门口就业。
孟祥伟常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张挑弓村有1000多口人,耕地2000多亩,原先以种植小麦、玉米为主。近几年,在孟祥伟的带动下,张挑弓村发展特色种植,成了远近闻名的中草药产业村,被命名为山东省中草药种植示范基地。村民100余人实现就业,村集体年增收近3万元。
“孟祥伟有干劲、观念新,对新技术接受快,勇于创新,乡村振兴就需要这样的人才,他返乡创业给我们村发展注入了新动力。”张挑弓村党支部书记孟庆礼对他赞不绝口。
因表现突出,今年孟祥伟获评“山东省乡村好青年”,并参加了全省乡村振兴优秀青年培训。“这次培训让我大开眼界,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伙伴,大家交流创业心得、彼此鼓励,坚定了我发展特色种植的信心。”孟祥伟说。
在孟祥伟心中,国家一系列鼓励政策如春风化雨,滋润着广袤的农村大地。他坚信,只要肯付出,在农村一样能成就一番事业。“发展农业,不能急于求成,要把眼光放长远,用科技提升效益。我正在洽谈建设药厂,计划打通产业链的最后一环,形成完整的产业链。”谈及下一步发展,孟祥伟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