莒镇董屯村村民楚俊义—— 借力好政策 返乡种大棚

楚俊义在棚内摘网纹瓜

德州新闻网讯(记者徐冬晓通讯员庞占英尹睿)“别来了,棚里的瓜都订出去了!”7月24日,禹城市莒镇董屯村大棚园区内,负责人楚俊义正在发微信劝退打算来购买网纹瓜的客户。

“我们有28个棚,其中17个棚种的是精品网纹瓜,一个棚的产量达17000斤左右,销售收入能达到3万余元。”楚俊义介绍,除了当季的网纹瓜外,不同时节还种植甘蓝、羊肚菌,一个棚一年能换三次茬,每个棚一年能收入十几万元。

今年51岁的楚俊义是莒镇返乡创业的能人。早些年一直在北京务工,曾任该镇驻京流动党员党支部书记,期间结识了几位北京新发地市场的朋友,学会了网纹瓜、羊肚菌等特色种植技术,萌发了回乡创业的念头。而最终让他下定决心的,是莒镇依托大棚资源积极吸引在外人才返乡创业的一系列举措。

董屯村大棚园区于2017年建成,面积140亩,因种植模式单一,效益一直不好。镇村两级集思广益,决定吸引在外人才返乡创业,种植经济效益好的特色作物。2023年,在镇政府的积极对接下,双方一拍即合:镇政府补贴资金对大棚电力、排水等基础设施进行改造,提升种植条件;楚俊义带来温棚羊肚菌及增茬轮作种植技术,提供市场销路。同时,董屯村计划将闲置的科普讲堂房屋改造成羊肚菌烘干和冷藏车间,以延长产业链、提升附加值;村党支部领办的合作社以土地入股的形式与楚俊义合作种植经营,既盘活大棚园区,又促进集体增收。此外,董屯村大棚园区解决群众就业40余人。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