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涯镇岳高铺肉饼制作技艺传承人李俊霞——匠心传美味 香飘唇齿间

李俊霞展示刚出锅的肉饼。记者石秀秀摄

□本报记者石秀秀本报通讯员徐展

7月11日上午11点半,位于德城区黄河涯镇的岳高铺肉饼老店,已坐满了客人。厨房里,厨师埋头忙活着,很快一张张热气腾腾的肉饼出锅了。

猪肉大葱馅肉饼是招牌。刚出锅的肉饼饼皮金黄,薄且酥脆,面香伴着肉香,和着热气直往鼻子里钻。“肉馅鲜嫩,咸淡适中,汤汁饱满,咬一口唇齿留香。”顾客赵先生去平原办事,特意赶在饭点前回来,“来晚了没座,这肉饼就得吃现烙的。”

听到顾客夸赞,在店内忙碌的老板李俊霞笑呵呵地说:“岳高铺肉饼出名,不光因为好吃,还因为它历经了上百年的传承,是有故事的肉饼。”

相传700年前,在现在的黄河涯镇岳高铺村,有一位高姓人和一位岳姓人,常年以烙肉饼谋生,逐渐将其做成了当地特色小吃。明朝时,燕王朱棣途经此地,品尝肉饼后赞不绝口,肉饼的美名传遍全城。后人根据岳高铺村地名将肉饼命名为岳高铺肉饼。如今,岳高铺肉饼成为远近闻名的“德州地方名吃”,还入选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今年58岁的李俊霞是黄河涯镇李家桥村人,22岁嫁到岳高铺村后,便跟着婆婆杜桂清学习烙肉饼。她的丈夫家在岳高铺村,祖父辈学到了这门手艺,一代代传承了下来。李俊霞最初学起烙肉饼,可谓是一波三折。和的面不是硬了就是软了,别人包馅包1斤她顶多包七两,掌握不好火候,时常烙得面皮焦黑。那时杜桂清经营一家饭店,希望李俊霞能接手,看到她烙出来的肉饼,一度觉得手艺要失传了。

不服输的李俊霞,没黑没白练习,最终熟练掌握了肉饼制作手艺。“和面要用温水,和好后醒30分钟,面团揉起来光滑柔软且有弹性,这样包1斤半的馅也不会破。”李俊霞介绍,肉用的是经过排酸的前腿肉,绞成肉粒状,加入葱姜碎、香油、盐和秘制调料调匀。肉饼好吃的关键就在于秘制调料,其中的调料粉、面酱等配比都是经过多次改良得来,更适应现代人的口味。所有馅都是现调,保证了肉饼鲜香口感。

擀饼是最体现技艺的环节。岳高铺肉饼尺寸较大,直径40厘米,通常是“里三外四”,即饼心处擀3下,边沿4下,用力要匀,动作要快,力道要稳,才能保证面皮不破,且厚薄均匀。饼擀好后,将其平铺在鏊子上烙。“从包馅到出锅,共五六分钟时间。现在平均一天能卖出六七十张,多的时候100多张。”李俊霞说。

1991年,李俊霞正式接手肉饼生意,逐步扩大店面规模。2000年,她将店铺迁至黄河涯镇政府附近,注册了岳高铺肉饼商标,并成立德州岳高铺餐饮管理有限公司。现在,她将全部手艺传给了儿媳妇,同时也开始带徒弟,希望能把这项制作技艺传承下去,让更多人品尝到肉饼的美味。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