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王金刚 通讯员张健健
“司博士,您的科研项目有了最新进展了。”5月4日早上8点,司丙文接到德州试验基地的电话,立马动身坐上了由北京开往德州的动车。
司丙文博士毕业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是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高级畜牧师,在德州开展有关研究已有9个年头,先后落地转化关于反刍动物营养与粗饲料研究等10余项科研项目,是德州有名的“牛博士”。
“这次有了更详实的数据支撑,证明在肉牛粗饲料中加入燕麦、苜蓿等,可以大大提高蛋白含量,从而降低精饲料的用量,达到降本增效的目标。”赶到位于陵城区的山东鲁润畜产品有限公司试验基地后,司丙文换上工作服,一头扎进了牛舍,一边仔细观察牛群状态,一边讲述自己与德州的情缘。
2015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德州被赋予“一区四基地”的功能定位,成为山东省唯一一个列入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的城市。同年,中国农科院“反刍动物饲料创新试验基地”在德州成立,山东鲁润畜产品有限公司成为合作单位。
听闻这一消息,司丙文动了心。
“把所学知识转化落地,是科研人员不变的追求,京津冀协同发展为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带来了机遇。”在司丙文看来,德州具有区位条件优越、气候适宜、产业链条完整等优势,是科研项目落地转化的“天然实验室”。
说干就干,司丙文带着课题来到企业,既了解基地现实需求,也建立技术传播渠道:细分牛群,按不同种类科学配料;根据不同牛群情况,加减基础饲料供给;更换饲料加工设备,提高饲料利用率……“饲料比原先省了不少,牛却比以前长得更好,养殖规模越来越大。”一系列调整让肉牛养殖效率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山东鲁润畜产品有限公司总经理白富恒喜上眉梢。
“您看这饲料配比可以吗?”“要不要改变方式,下一步怎么管理?”听闻司博士来基地了,附近的养殖大户都来“取经”。司丙文拍了拍身上的土,又“转战”到饲料厂,途中一一解答养殖户生产实践中的困惑。
司丙文博士为何有这么大的吸引力?陵城区于集乡党委副书记鲍万伟说:“养牛可是个技术活儿,司博士经常到周边的养殖场进行现场指导,一对一、手把手开展技术推广,这‘对症下药’的好处一天一夜也说不完。”
如何用上好技术达到降本增产,是养殖户的“心头事”,也是乡党委的“上心事”。鲍万伟介绍,博士团队带来了中国农科院关于饲料营养、畜禽育种、疫病防治等方面的关键技术,通过试验基地向全区养殖大户推广,带动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力整体提升。
“更重要的是,经过这些年的指导,养殖户都打心眼里相信科技,激发了他们学科技、用科技的内生动力。”鲍万伟眼见科学养殖快速普及,不由竖起了大拇指,“整合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农户等各方资源,推动产学研紧密结合,为企业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支持,提高了全区畜牧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每次老乡跟我说,‘只要看到你,我们就觉得心里有谱儿’,我就打心底里高兴。”不知不觉已到下午3点,司丙文边往德州车站赶边在路上定了回北京的车票。像这样两地辗转,对他来说已是寻常事。
9年间,司丙文在德州开发出的一系列新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取得了良好效果。用他的话说,走出办公室,实现科技成果转化,是科研人员最幸福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