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市劳动模范王园园——情系桑梓 守护百姓健康
王园园为患者检查身体
□本报记者刘臻本报通讯员王宇娟张圣祺
5月20日,记者在临邑县人民医院见到血液肿瘤科主治医师王园园,她身穿白大褂,正在实验室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淋巴亚群,明确患者免疫功能。今年36岁的王园园工作10年,先后主持山东省医药卫生科技发展计划项目等多项省级课题,2021年参与完成德州市首例骨髓移植术。2023年获评德州市劳动模范。
全市首例骨髓移植的“拓荒者”
2013年,研究生毕业的王园园回到家乡,在临邑县人民医院工作,因工作能力突出,很快成为医院的业务骨干。2016年,王园园考上博士,就读于山东大学,毕业后重新回到临邑县人民医院。很多人建议她去大城市工作,她却说:“能为家乡的医疗事业做点事,苦点累点都值得。”
此后,她被选为血液肿瘤科技术攻坚队队长,负责新技术开展和新项目推广。2020年,一位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因为无法承担辗转异地进行骨髓移植的费用,被迫放弃移植机会。患者的无奈让王园园深受触动,她决定为家乡的血液病患者开展骨髓移植项目,这也是她作为技术队长后负责的第一个项目。
项目获批后,医院大力支持,组织技术团队参观学习、技术论证、资质审核、建设层流洁净病房……王园园积极参与每个环节,并以严谨的态度、丰富的临床经验和认真负责的敬业精神,带领团队攻坚克难。
2021年1月,为顺利完成骨髓移植术,王园园和团队针对移植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反复设问、应急演练,制定多项应对方案,全力保证医疗安全;2月3日,全市首例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采干成功;4月30日,患者顺利入仓;5月22日,骨髓植入成功;5月28日,患者成功出仓!历时4个多月,王园园和团队完成了全市首例骨髓移植术,为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换来了“重启人生”的机会。
此后半年多时间,团队先后为5例患者完成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实现了骨髓移植技术“拓荒”,为血液病患者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勇攀科研高峰的“探索者”
王园园接诊的患者除了患有血液疾病,有些还患有恶性实体肿瘤,这些疾病仍存在很多未解难题。她深知,做一名优秀的医生,除了要具备精湛的医术,还要有探索未知的攀登精神。只有科研不断创新,成果有效推广,才能为患者争取到生的希望。
2018年,王园园通过临床科研,对食管癌早诊早治、优化治疗进行了积极探索。2019年,她对术后放疗的316名食管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证实术后放疗延迟超过6周,患者生存时间显著缩短,相关研究成果推动了医院食管癌诊断及治疗技术的发展。2021年,王园园组建了临邑县肿瘤中心实验室,为临床开展淋巴细胞亚群流式检测,近半年时间检测标本3000余例。次年,又建立了科研数据库,重点探索淋巴细胞亚群与肠道菌群对肿瘤免疫治疗效果的影响,推动医院临床科研发展。
践行医者仁心的“续航者”
对于病人,王园园有自己的“五心”原则:对病人有爱心、对病人的病情有同情心、让病人有战胜病魔的信心、让病人看病舒心、让病人走出医院开心。
“老百姓把自己的生命健康交给我们,我们就一定要负起责任,认真对待每一名患者。”王园园说。医院曾收治了一名胃癌晚期肝转移患者,为了让其得到精准治疗,她将患者所有检查项目的78张CT片,一张张发给医院远程会诊中心,联系到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的专家会诊。
有温度、有感情,在行医过程中,王园园常怀一颗感恩之心。她认为,温馨的服务、良好的医德能够极大地帮患者解除病痛,排除心理障碍,让他们重新燃起对生活的希望。
“被评为德州市劳动模范,我既兴奋激动,又有压力。回顾10年的从医历程,我只是在平凡的岗位上,尽心尽力地做了自己应该做的工作。能获得这个荣誉离不开家人的支持、同事的帮助以及患者的理解与信任。”王园园说,她将继续践行“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使命和医者初心,俯身躬行、深耕专业,致力于搭建专业平台、拓荒技术空白、探索科研创新,为患者生命“续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