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霞用蜡疗为患者进行辅助治疗
□本报记者邢仁宇本报通讯员王琰
5月19日早晨不到5点,张霞已经起床为两个孩子准备早餐,虽然回德州快一个月,但他们依然有些倒不过时差。张霞的床头放着两本书,一本是讲述1952年援疆护士的《山东军垦女兵》,这本书让张霞早早对援疆事业产生向往;另一本是《博峰见证鲁兵情》,里面记录有张霞自己的援疆故事。
张霞是德州市中医院护理部的一名护士,她工作认真,表现优异,多次获得医院“优秀护士”“优秀带教老师”等称号,援疆期间获得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二师“卫生援兵团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夫妻携手,援疆路上同甘共苦
2019年底,张霞的爱人徐光勇接到援疆任务时,她刚刚生下小儿子。虽然万般不舍,但她还是坚定地选择了支持丈夫的工作。“报效国家、实现自身价值一直是我们的共同理想。”张霞说。
2020年3月,徐光勇背起行囊出发前往新疆,从此她扛下了家里的所有重担。每次丈夫打来电话与她分享援疆工作的收获和荣誉,她都感到无比自豪,因为“军功章里有你的一半,也有我的一半”。
一年半援疆期限将满,徐光勇与她商量申请延期。在夫妻俩多次沟通交流中,张霞逐渐加深了对援疆意义的理解,同时也坚定了她奉献边疆的梦想,于是她也申请了援疆。
2021年9月24日,作为山东省第三批对口支援兵团中期轮换干部人才的一员,张霞和丈夫带着家人一起来到兵团第十二师头屯河农场。张霞从默默支持丈夫变成了与他并肩战斗。
情暖边疆,脚踏实地为民服务
干燥的气候、2个多小时的时差、听不懂的方言……这些都是张霞和家人要面对的挑战。不到一周,小儿子就因重症肺炎住进了医院,转学过来的大儿子也不适应新环境。但这些困难没有动摇张霞的援疆信念,在领导和同事们的关心帮助下,她克服困难调整状态,很快适应了新的工作环境,两个孩子也逐渐融入到了新集体。
援疆是荣誉,更是使命,张霞深感责任重大。张霞的专长——中医适宜技术,具有“简、便、验、廉”的特色,在基层医院有很大的施展空间,她要求自己在有限援疆时间里充分利用这一专长,为当地群众多做实实在在的事。
农场的王大姐患高血压多年,张霞用推拿、耳穴贴压、穴位敷贴等中医适宜技术为她治疗,不到一个疗程血压就降下来了,她高兴地说:“你们的技术熟练,疗效真不错!”维吾尔族大姐艾可丹长期受失眠、眼皮跳困扰,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她兴奋地跑到医院,握着张霞的手说:“太神奇了,我睡得好了,眼皮也不跳了,谢谢你!”女孩古丽的妈妈向张霞由衷地表达了感谢:“之前给孩子做推拿,都要开车一个多小时去乌鲁木齐,现在在家门口就能实现了,亚克西!”得到患者的肯定,张霞内心满是成就感,“看到患者从坐轮椅住院到走路出院,从受失眠折磨到安然入睡,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张霞还常和丈夫走过“鲁兵桥”来到康悦养老院,为老人们艾灸、按摩、理疗,根据不同季节为老人们准备中药,不仅减轻了老人们的痛苦,也提高了他们的生活质量。她还深入社区义诊,送医、送药,普及疾病防治知识,耐心细致地为群众答疑解惑。
在岗带教 ,留下带不走的医疗队
为兵团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伍,是每个援疆人的光荣使命,张霞和同事们手把手带教,在医院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了当地医护人员的学习热情。他们还为当地医护人员建立了学习群,定期授课、发布教学资源、分享实际案例,尽最大努力把掌握的技术及时准确地留在头屯河农场医院。
在张霞与同事的共同努力下,头屯河农场医院的医护人员掌握了耳穴贴压、小儿推拿、艾灸、拔罐等中医适宜技术,可熟练利用中医适宜技术治疗头痛、腹泻、关节疼痛等常见疾病。如今这支带不走的医疗队,活跃在保障边疆居民健康的一线。
一段援疆路,一生兵团情。援疆给了张霞一生难忘的人生经历,虽然现在回到了德州,但兵团精神、女兵精神将永远铭刻在她的心里:“我将以更饱满的热情投入到热爱的健康卫生事业,为更多百姓减轻病痛、恢复健康,守护好家乡人民的生命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