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筑先:官庄渡口的抉择

□姜仲华

1937年10月18日(农历九月十五)上午,乌云密布的天空下,齐河县赵官镇(赵官镇当时属长清县)官庄黄河大坝上,枯草在秋风中瑟瑟起伏。浑浊的黄河滔滔东流,渡口上,许多身上打着补丁、背着包袱的贫苦百姓,扶老携幼,呼儿唤女,等着船只渡河。

一位身着黄军装、年近花甲的将军,背着手站在大坝上,眉头深锁,望着滚滚黄河,望着岸边流离失所的百姓,眼神中有着无限忧愁,燃着熊熊怒火。他身后,800多位或穿军装或着便衣的战士,都一言不发地望着他,等待着他的指令。

良久,他猛然转过身子,对众人大手一挥,坚毅地说:“大敌当前,我们守土有责,不抵抗就撤走,有何颜面以对全国父老?我决心留在黄河以北守土抗战,愿随我回去的就留下,不愿回去的就渡河南退,决不勉强!”

原来,疯狂的日本侵略军攻占德州,长驱南进,平原、禹城、恩县、临清、高唐等城镇相继失守,形势危急。而第六区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兼聊城县长范筑先接到上级电令:立即撤退到黄河以南。

站在官庄渡口的黄河大坝上,范筑先面前是中华文明的源头之水,后面是将要惨遭蹂躏的国土,他不忍心。而退回聊城,孤军抗战,十有八九是鱼死网破。他心中左右为难:一方是上级命令,一方是一个地方长官的责任——日本侵略军来了就撤,岂不等于拱手把国土让给敌人?

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也。这是《孟子》里的话。在齐河的官庄渡口上,范筑先将军毅然选择了后者,也选择了舍生取义的道路。

随着疯狂的日本侵略军逼近聊城,上级再次电令撤退,范筑先断然拒绝,并通电全国:

盖自倭奴入寇,陷我东北,铁蹄所至,版图易色。现我大军南渡,黄河以北坐待沉沦。哀我民众,胥蹈水火,午夜仿徨,恤血椎心。筑先忝督是区,守土有责,裂眦北视,决不南渡。誓率我游击健儿和武装民众,与倭奴相周旋。成败利钝,在所不计,鞠躬尽瘁,亦所不辞。所望饷项械弹,时予接济,俾能抗战到底,全其愚忠。引颈南望,不胜翘企。

这封义薄云天、气贯长虹的电文,是与日本侵略者誓死决战的铮铮誓言,忠烈刚勇的浩然正气,惊天地,泣鬼神,在日军疯狂进攻、国土沦丧、各地国民党官员纷纷弃逃之际,如一道闪电,刺破沉沉乌云。电文迅速被全国各大报纸转载,震动全国,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特别是鲁西北民众的抗日热情。

1938年11月15日(农历九月二十四),范筑先将军在聊城奋勇抗击日本侵略者中壮烈殉国,举国震动、哀悼。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