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国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产业的农村,难聚人气,更谈不上留住人才,农民增收路子拓不宽,文化活动很难开展起来。各地推动产业振兴,要把“土特产”这3个字琢磨透。近年来,乐陵市朱集镇将产业发展作为乡村振兴的切入点,以影视产业的崛起,激发老枣区的新活力,实现以“新”带“老”,纵深推进乡村振兴。整个过程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端牢“金饭碗”,做强“土特产”。
什么是“金饭碗”?今年4月份,坐落于朱集镇的乐陵影视城正式开园,填补了鲁西北影视产业的空白,各行各业都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随着周润发、杨紫等影星的到来,朱集镇迅速进入全国人民视野。这些有利条件就是我们的“金饭碗”。
什么是“土特产”?朱集镇核心区枣树1.5万亩,百年以上古枣树万余棵,是全国最大的千年原始人工结果林、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闻名遐迩,境内冀鲁边红色文化和红枣文化交相辉映,历史文化悠久、自然风光秀美、旅游资源丰厚,这是我们的“土特产”。
具体来讲,“土”讲的是基于一方水土,做活乡土资源。对此,我们的做法是:向绿水青山,要金山银山。山东省委书记林武同志在央视《对话》中说,哪个地方适合搞什么,特别是传统上有什么优势,就要把这个优势发挥好,不能搞一刀切。没有影视城之前,朱集镇的最大优势,就是祖祖辈辈留下的这片枣林子。现在,我们要依托影视城的发展,让传统产业焕“新”。实施“村社企”融合,创新“一家一户经营—合作社经营—国企统一经营”经营模式,划分三类地,开展精准管护,做到“政府保树、群众保枣”;发展“林下经济”,种养油葵、芍药、牧草、金蝉、枣林鸡等,实现了“树上5000元,树下争千元”。我们构建“产学研”融合新模式,依托农高区、省农科院、山东农业大学等资源优势,合作发展红枣精深加工项目,攻关开发了黑化枣酒、黑枣白兰地、黑枣醋等多款新产品,实现枣制品附加值增长5倍以上。2024年3月,国家级金丝小枣科技小院落户朱集镇。我们探索“医养游”融合新模式,依托千年枣林“生态氧吧”优势,投资建成集医疗、预防、慢性病调理、养生、旅居、养老为一体的枣林中医康养项目。2024年,“枣乡人家文旅康养综合体”成功获评山东省首批齐鲁康养打卡地。
“特”讲的是突出特色优势,树立当地品牌。对此,我们坚持:端着“金饭碗”,就得做“好”饭。不主动承接朱集影视旅游溢出效应,无异于“端着金饭碗要饭吃”。我们不仅不能“要饭吃”,更要“做饭吃”“做好饭吃”。朱集镇顺势而为,规划建设影视道具产业园,统一规划、统一招商,衍生出餐饮住宿、影视道具、服装制作、外景打造等众多新业态。2023年以来,已有乐陵星斗影视文化传媒、乐陵草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等15家影视相关企业落户乐陵,吸引3000余人返乡创业,带动就业3万余人。朱集镇造势而起,培育吸引了近千名明星网红、高级技工、影视产业人才、群众演员等,已与30多家国内头部影视公司签约合作,《国色芳华》《唐探1900》等剧组陆续入驻拍摄。融合打通了“报、网、端、微、台”各种资源运用,统筹“线上+线下”,精心策划、开展“摄影展”“旗袍秀”等活动120余场次,影响力、知名度明显提升。
“产”讲的是真正建成产业、形成集群。对此,我们的方向和目标是:村民在家就业,村庄大幅增收。乡村振兴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农文旅融合”就是朱集镇实现强村富民的那把火。整个过程中,我们以农文旅融合发展为底色,以群众增收为目标,依托冀鲁边红色文化,打造冀鲁边区革命纪念园、青少年红色研学基地,设计开发红色教育、农耕体验、素质拓展、军营特训、生态康养、运动竞技、非遗体验等11条精品特色研学路线;依托红枣文化,打造百枣园、枣博园、结义园等13个旅游景点,举办枣花节、开杆节、小枣节、枣林夜市等传统民俗活动,建成垂钓园、采摘园、游乐园、滑雪场、水上乐园、露营烧烤等12种农家乐场景,形成了具有沉浸感、体验性、互动性的旅游消费形态。今年以来,累计接待游客56.41万人次,门票收入948.2万元,同比分别增长84.6%、73.8%,不仅实现了“村庄变景区、农房变客房、田园变公园”,更实现了“授之以鱼”到“授之以渔”的转变,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和动力。
(作者系朱集镇党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