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8日下午2时,新区办金丰农场烘干中心,机器轰鸣,热浪扑面,工人们正忙着将湿玉米送入烘干机,接着将烘干的玉米转运到仓库。天衢新区应急帮包小组第六组、第一组和农技专家们踩着泥泞走进车间,仔细查看着刚送来的湿玉米。德州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首席专家李令伟拿起玉米锤,轻轻捻搓:“湿度还有点大,必须降到15%以下才能安全入库。”
“我们24小时轮班,人停机不停。”农场负责人李磊磊说,新收获的粮食不及时烘干到安全储存水分的标准,就很容易发芽生虫、发热霉变。面对连续阴雨天气,只有抓紧烘干才能守住到手的收成。
眼下,天衢新区的“三秋”生产面临严峻考验。雨情如令,社会事务管理部迅速组建了由农技专家和工作人员组成的6个应急帮包小组,下设组长、副组长和组员,覆盖了全区赵虎、抬头寺、新区办等6个镇(街、办)。
“我们实行区领导帮包镇(街、办)的网格化管理体系,由区领导统筹协调、农业部门技术指导、镇(街、办)干部包村帮扶,负责农机调度、烘干晾晒和技术指导等服务。”第一小组副组长贾海英说。
截至目前,全区累计下沉各级党员干部超过2300人次,实现了责任链条无缝对接、工作指令一贯到底,在最短时间内凝聚起最强工作合力。
下午4时,从新区办出来,大家又顶风冒雨,来到了赵虎镇的田间地头。在禾茂农场玉米种植基地,第六小组组长朱洪旗带头蹲下身,仔细查看玉米穗上的霉变情况。“必须抢抓雨停的窗口期,即使是泥泞的地块,也要想办法抢收。”朱洪旗说,“要积极组织志愿者队伍、专业队、抢险队挖沟排水,动用一切排水机械尽快排出田间积水。”
场景切换至赵虎镇为农服务中心,第三小组组长黄文毅带着队员正指导农户对已收获的玉米采取摊晾、风干等应急措施。针对资源匮乏等难题,帮包小组现场召开协调会,第一时间紧急协调农机资源,并与基层党员干部、种粮农户面对面交流,详细了解机械抢收、粮食烘干、收储调度等环节存在的实际问题。
据了解,天衢新区通过积极统筹、高效调配、分片包保、动态调度,已对外发布217台玉米收获机械、243台小麦播种机械等信息。同时不断扩容烘干能力,紧急启用协调周边各类烘干点39处,收集整理384台套烘干设备,将辖区暂时闲置的32处厂房、30万平方米车间用于粮食通风晾晒,通过官方公众号、村微信群等渠道告知到户。目前,日烘干能力达到1.4万吨。
傍晚时分,金丰农场烘干中心依然忙碌。李磊磊接完一个询问烘干进度的电话后,又快步走向隆隆作响的机器。朱洪旗站在烘干车间门口,看着满载玉米的货车缓缓驶出农场,“面对异常天气,服务更要靠前。”他介绍,全区将继续密切跟踪天气变化和农情进展,动态调整应对策略,指导农户开展田间排水、沟渠疏通、秸秆还田等工作,为冬小麦适期播种创造条件,“我们将千方百计抢天夺时,力争秋粮及时归仓,确保秋种不误农时。”
数据显示,今年全区玉米种植面积16.81万亩,截至10月10日,已累计收获12.92万亩,占应收面积的76.85%。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记者|刘潇 通讯员|韩哲 编辑|赵鑫玲
审核|钟伟 终审|尹滨